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校领导欢送林琪赴京参加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大会

时间:2011-12-25 来源:宣传部

12月24日下午,我校在三楼会议室召开专题座谈会,欢送“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获得者、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林琪教授,赴京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党委书记程玉海主持座谈会,校长李宝笃、副校长宋希云,校纪委书记马端忠出席座谈会。农学与植保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小麦科研团队成员以及党办、宣传部、校办、科技处、人事处负责人参加座谈。

程玉海在座谈中指出,粮食安全是全球性的重大事情,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关注和极为重视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国内一批专家学者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良种改造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其中就包括我校的一大批专家教授。在今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前夕,国务院对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进行隆重表彰,我校林琪教授就名列其中。林琪教授能参加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这是林琪教授的光荣,是青农大的光荣,也是像林琪教授一样长期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为农业生产默默奉献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的光荣。

程玉海指出,在我校还有许多和林琪教授一样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林琪教授作为这其中的佼佼者,值得全校师生学习。他是从莱农时代到青农大时代,我们农业科技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是在我校老一代专家学者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杰出专家的代表,而现在又为学校培养出了新一代优秀的科研团队,为我国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也为我校承上启下时期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模范,而学习身边的模范具有可仿效性、持续性。

程玉海指出,一是学习林琪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科学追求、科学探索,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二是学习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心和责任精神。作为科学家就要有民族的责任精神,没有责任心就永远做不出成绩;三是学习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始终如一的工作热情;四是学习林琪教授的团队精神。科学发展需要联合攻关,需要团队内部的相互宽容、兼容和包容;五是学习他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精神。

程玉海强调,我们就是要在全校形成学习专家、支持专家、爱护专家和保护专家的浓厚氛围,推动全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国家社会发展、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李宝笃讲话指出,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这次粮食生产表彰突出粮食生产一线、突出农业科技人员。林琪教授获此殊荣是对他近30年致力于旱作节水及小麦高产栽培、小麦育种研究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长期以来在粮食生产特别是小麦生产领域从事科技指导、服务生产、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生产单位所做的工作的肯定。这既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的荣誉,也是对林琪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的一份厚望与重托。

李宝笃对林琪教授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提出殷切的希望与建议,一是要以此次受表彰为契机,站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的研究,新的工作,新的服务,把荣誉作为新起点,新动力,继续做好科技工作,特别是旱地小麦育种工作。二是希望林琪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团队做大、做强、做好,争取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进一步把科研方向凝练好,把队伍发展好、建设好,争取把这个团队建成国家级团队,争取建立国家级的学科、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三是在科研方向上要继续优化,要继承和发扬我校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实现新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还要在理论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科学研究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要紧紧抓住育种这个核心做工作,动员更多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参与进来,不断推动我们的育种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李宝笃强调指出,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是我校科研的主方向,我们全校的科研工作必须紧密的与产业、行业相结合,要毫无动摇地为产业、行业发展服务,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办学方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专家教授要特别注意学习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要具备对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走向的预判能力和把握能力,要在做好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同时走出实验室,积极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研究国家行业走向。另外,要动员学校非农学科最大限度的注重“三农”问题的研究,既要遵照科学规律、按照原学科方向发展,又要积极探讨并融入大农业发展,为“三农服务”。这是我们农业大学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在人才培养上,也要与为产业、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积极研究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调整方略,及时把为产业服务的内容纳入课堂、纳进教材,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合格人才。

林琪教授在座谈会上交流了自己近30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工作情况以及工作认识、体会。林琪教授长期致力于旱作节水及小麦高产栽培、小麦育种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良种工程等科研项目20余项。针对山东旱地多,旱地小麦产量低的现实情况,林琪教授带领课题组经过坚持不懈地研究探索,集成了以蓄水保墒为基础、深耕打破犁底层增加雨季降水积蓄量、肥料深施、培育地力、适当增加氮、磷、钾施肥量、小麦平播为基础的“早、深、平”为核心的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被山东省定为旱地小麦生产主推技术。近十年来,该技术以山东为主、同时辐射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累计推广面积已达9000余万亩,增产小麦36.9亿公斤,增加农民收入达60余亿元。2006年“冬小麦旱地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旱地小麦肥料早施、深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获得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林琪教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事小麦育种工作,经过多年艰苦筛选,于2007年和2009年分别选育出了具有分蘖成穗率高、节水耐旱、抗寒、品质优良、高产稳产等特点的旱地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青麦7号”,连续三年被列为山东省小麦主推品种。2008年“青麦6号”小麦新品种在胶州创出了旱地小麦小面积过700公斤的好成绩;2010年在即墨市移风店镇2000亩试验田经专家实测,获得了平均亩产620.7公斤的“千亩高产方”和平均亩产712.9 公斤的“十亩超高产方”的测产结果,创出我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到2010年,在山东省境内,“青麦6号”及综合配套技术累计示范和推广1548.7万亩,平均亩产416.62公斤,节水15.49亿方,节约成本7.74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9.1亿元。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党总支书记孙世孟,林琪教授科研团队成员赵长星教授、穆平教授,也分别在座谈会上发了言。

12月25日清晨,党委书记程玉海、校纪委书记马端忠又专程到机场为林琪教授送行。

作者:刘晓华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