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宝校长 7日收到莱阳市谭格庄镇大水叉村李桂妮的一封特殊来信。
来信中说,虽然我这是第一次给学校写信,却对您校有一种浓浓的感激,因为您校对我有恩情。我给您写这封信,希望能请您帮助我向您校杨兆慧和接贵英两位同志道一声“谢谢”。
原来,李桂妮是一个因类风湿病而卧床不起的患者,丈夫既要伺候她又要照顾一个一岁的孩子,家里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尽管自己生活艰难,李桂妮却还在家中开通了一个热线电话,开导解除病友痛苦。我校女教工杨兆慧和另一位教师家属接桂英,由烟台电视台新闻节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于 3月27日专程赶到50多里外的李桂妮家,看望她与孩子。临走时她们每人留下100元钱,并握着李桂妮残疾的手说:“以后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请和我们联系,我们会一起和你克服困难的。”两位“不速之客”让李桂妮一家非常感动,他们想不出其它的表达方式,于是就给学校领导写来了这封感谢信。(晓葆)
编后感言:100元钱,算不上大数目,许多人都可轻易出手;五六十里的路程,也算不上遥远,对以车代步的今天,不过是个把小时的事。我们感动于两位同志,并非她们所做事情本身的重大不凡,而是她们切切实实地做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怀有同情、感动的心,而在同情、感动之余,将其继续延伸,付诸行动的却并非多数。我们常感慨于我们的杯水车薪,不值而为,于是我们常在言而无行,其实是忽略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我们落到实处的哪怕一点点,也足以胜过一切华词丽章;每个人力所能及地奉献的哪怕仅是萤火之光,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言,也不亚于皓月之辉。一个关怀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微笑,对他人都可能是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可这必须要有人去做。正如哥伦布所言,把鸡蛋倒立放在桌上,说出来每个人都会,可问题是需要有人想到,做到。——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