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李泽渠:始终做“争气”的莱农人

时间:2011-11-15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报

李泽渠,我校63届农学专业校友,高级农艺师,曾在临沂市(地)农业局、中国烟草总公司临沂分公司(局)工作。历任总农艺师、临沂市烟草学会会长、《临沂烟草》杂志总编辑、山东省科协“三大”代表、香港有关单位“科技专家顾问”、《发现》杂志副理事长,美国经济发展集团公司研究员等。

长期从事农业和烟草科技等工作,曾多次主持科研课题,并获科技、星火、金桥奖,其中两项成果分别入选96版和97香港回归纪念版《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部分参加的一项开发试验获国家科技三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新夏烟刍论》获全国三等奖和“西部开发”特等奖。曾获世界千年之交金质荣誉勋章、“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十大科技状元”等称号,传略载入《中华科技精英大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人才名典》等。

在电话预约后,记者来到了李泽渠入住的酒店。衣着简朴、气度儒雅,已然年过古稀,但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炯炯有神的双眼闪烁着长者才有的智慧。

看着眼前的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让人感觉他肚里一定装着不少学问,他身上也定有着不少故事。

古稀之年,下定决心重回母校

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像一位慈祥的爷爷一样向我们讲述过去的岁月。

阔别母校48载,中间一直没有回校看看的机会。李泽渠说,其实自己早就做过很多次回母校的打算了,但出于年龄大、行动不便等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直到今年夏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我校六十周年校庆的公告,就再也按捺不住回母校的心了,回家就开始准备资料。

“那几天我一直翻箱倒柜,找珍藏起来的上学时的照片、饭票和同学们互写的纸条。这次我下定决心要回学校,也不管家人反对了。”聊到这些时,李泽渠的语气就像是个倔强的孩子一样。母校情结一发不可收拾,李泽渠不但把收藏的珍贵资料捐赠给了学校档案馆,还为60周年校庆作了一首小诗《赞母校》,刊登在我报第724期四版上。

校庆的前一天,经过4个小时的颠簸,李泽渠自己一人坐火车来到了青岛。“初次来到母校的青岛校区,我深受感动。了解到学校现在健全的学科设置,我感到很自豪!”李泽渠激动地说。新的城市、新的校区、新的面孔,虽然校名改了,但重回母校,那种亲切的感觉还是油然而生。

李老给我们看他毕业时在校门口的留念照片。照片上的他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最显眼的是他身上挂着的手风琴,让那悠远的岁月一下变得灵动起来。

忆苦思甜,莱农精神永存心间

毕业近50年了,当翻出老照片、老资料,李泽渠对于在莱农度过的4年大学生活仍记忆犹新。李泽渠对记者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个周的下地劳动,也就是农田实习。没有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我们很难想象到,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既要学习,又要下地劳动的大学生活有多艰辛。

“有一次去园艺场帮忙,我负责挑水的工作。挑两个大水桶来来回回地上山下山,真累得够呛。但我从不说‘累死了’这三个字。”李老回忆道。无论是在生活上、工作上还是家庭上,从不叫苦叫累。“在莱农上学时练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到哪儿都是最不怕苦的。”他笑着对记者说。

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活,李泽渠拿出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俄语考试试卷。卷面成绩是“5-”,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甲-”,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上面还带着一句老师的评语“太自由发挥了”。指着这句批语,李老笑了,“这句翻译老师嫌我自由发挥了。”李泽渠笑着说,很感激当年任课的老师们,他们都是真正用心地在教书育人。

当时在农学类院校中,莱阳农学院并不是出类拔萃的,毕业后一同工作的还有当时北京农大、山东农大的毕业生,但是李泽渠却一直以莱农人的身份而自豪。工作后下乡村劳动,组织上总把一些不好带的队员分给李泽渠带。李泽渠从不自卑,他心里暗暗憋着一股劲儿,心里想着不是名校毕业的,但工作上要做到最好,更要为母校争口气!“‘争气’二字我时刻放在心中。”李泽渠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是那样坚定,透露出一种霸气。

凭着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不管队员多难带,年终评比时他带的队总是第一。事实胜于雄辩。同事们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从此不得不对这个从县城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心系农本,将科研进行到底

毕业后,李泽渠和33名同学回到家乡临沂就职,他被分配到了临沂地区专署农业局,在1973年,他有幸被选中前往山东农大进修烟草知识。从此之后他便开始了烟草的职业生涯,但他一刻也没忘农本。

结合大学期间所学的农作物种植基础和后来的烟草栽培知识,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反复地试验研究,李泽渠探索出了“T•T法”来解决早春烟、晚夏烟违反天时,质次效低以及烟粮争地等难题,并运用“T•T法”推导出了“新夏烟”及其优化模式配套栽培技术,实现了烟粮双扩双增双丰收。一项科研成果背后往往凝结着常人难知的艰辛,“T•T法”亦是如此。李泽渠向记者透露,最初烟草界是极力反对这一成果的,用李老的话说,就是90%的人都不赞同。“烟草界的同事经常很不乐意地对我说‘你一个搞烟草的专心研究如何培育好烟草就行了,管粮食干啥?’但是中国的粮食问题绝不能忽视,我们得首先保证人民吃饱饭。”李泽渠说,“三农问题才是最根本的。”

尽管同行一直不看好、不支持,但李泽渠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最终,他关于科学推定最佳栽期“T•T法”的首创,及其妥善解决人地、烟粮肥饲、用养矛盾的研究与开发,于1995年8月正式通过专家鉴定。专家认为他的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丰富了烟草优质栽培的基础理论,可以在类似生态地域推广应用”,成果还被收入《中国农业三新大全》。“尽管很多人还是不认可 “T•T法”,但看到很多省份已经开始实践这一方法,老百姓能从中受益,我就很欣慰了,其他不重要。”

在1998年“曼谷国际学术交流会”上,他提交的论文《T•T法及其在高质烟栽培中的应用》受到了同行的关注,并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后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

不知不觉中,暮色已经降临。而我们跟李老的谈话却意犹未尽,因为我们越来越被面前这位老学者言谈举止间的风度和人格魅力所吸引。穿了10多年、袖口都磨起毛边却依然平整的“方便服”和用了30年的“上海”黑色皮革包显示着李老的勤俭质朴;至今珍藏的带着老师批语的俄语考试试卷等珍贵资料传达着他对于母校学习生活的眷恋;谈到作物种植时,总是情不自禁地弯下腰用手在地上比划透露着他对于农业的那份执着和热爱……

糊涂做人,清楚做事;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是李老用70年风雨历程总结出的人生箴言。“珍惜时间,多学习,多积累。不要怕困难,只要自己通过实践证明是对的,就算别人不赞成也要坚持下去。”李老给在校的小学弟学妹们提出建议。同时,我们也祝愿李泽渠校友身体康健,在科研上再添硕果。

作者:学生记者 郭延冉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