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我心中的好老师】黄娇娇:春风化雨润桃李 潜心科研育英才

时间:2025-07-12 来源:动物科技学院

在青岛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青年教师:她既是学生眼中亲切的“娇娇老师”,又是同事心中严谨的科研先锋“黄老师”。她就是青岛农大动物科技学院黄娇娇教授——一位入选2019年学校“高层次”人才的青年学者,更是一位在三尺讲台上倾心育人的硕士生导师。

德润讲台,研启未来

2018年,黄娇娇入职动物科技学院,那时的她,既要推进科研项目,又要承担主讲《动物繁殖学》《细胞生物学》等核心课程的重任。这些课程专业性强、理论深厚,而且涵盖大量操作技能,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和表达能力要求极高。她深入钻研教材,反复推演教学思路,力求用最清晰的逻辑、最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原理讲“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流程,她将自己科研中的真实案例带入课堂。

“黄老师不仅讲得清楚,更能让人听懂、想学。”学生们这样评价她。她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思维火花,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她不仅在教学与科研中为学生树立榜样,更在生活中关心学生成长。所带班级连续2年获评“红旗团支部”“先进团支部”,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山东省政府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青岛市千名优秀大学生”“最美大学生”等荣誉。

在黄娇娇看来,教育是一场深情的陪伴与引领。她用心讲好每一节课,用爱点亮学生的梦想,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中。她在毕业季收到学生写的卡片:“感谢老师带我们做实验,也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和坚持初心。”

以研促教,因材育才

黄娇娇始终坚持“科研反哺教学”,把科研视为教学的沃土。在课堂上,她巧妙将前沿成果融入课程体系,并且将自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转化为课堂思考题,鼓励学生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构建问题解决路径。她说:“课堂不只是传授已有知识,更应该让学生站在问题的起点上,去探究和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黄娇娇尤为重视学生科研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她主动打破“教学与科研分离”的传统壁垒,依托科研平台开放实验室资源,积极将科研项目对接实践教学,探索“课题驱动式教学”新路径。在她的带领下,许多学生从“科研小白”,成长为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的“科研新星”。

2024年,她指导的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家级银奖1项、省级银奖1项。项目立足马产业痛点提出的解决方案,被评委盛赞“兼具学术价值与产业潜力”。获得山东省第十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金牌指导教师”荣誉时,她谦虚地说:“成绩是学生的,但成长是我们共同走过的路。”

在她看来,学生不仅要学会做实验,更要学会面对问题、承担责任、突破自我。她注重营造开放、包容、充满支持的育人氛围,鼓励学生在失败中坚持,在挑战中成长。很多由她指导的学生,已步入高校、科研院所或涉农企业,成为新一代科技人才的中坚力量。

攻坚克难,矢志兴农

她是学生眼中的“娇娇老师”,是团队信赖的“主心骨”,更是动物基因编辑与克隆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与实干者。起步之初,缺乏系统化的操作流程、稳定的技术体系和成熟的硬件支撑。面对困境,黄娇娇没有退缩,而是下定决心,要从“搭平台、建体系”做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动物基因编辑与克隆实验流程。

在平台建设初期,她带着学生查阅资料、比对技术参数,亲自参与设备选型、牵头优化CRISPR/Cas9靶点筛选策略、改进基因载体递送系统,开展系统性的胚胎操作流程标准化建设,几乎每天都要忙碌至深夜,团队常常需要通宵守在培养箱旁观察胚胎发育,仅为了记录一组关键数据、验证一个操作条件。

在反复试验、不断优化中,她和团队终于建立起涵盖基因编辑设计、受体细胞构建、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的全流程技术体系。但真正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当首批克隆胚胎出现发育异常时,她与学生在实验室彻夜分析,最终通过表观遗传调控策略将囊胚发育率提升30%。

平台建成后,不仅支撑了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科研项目,也服务于学院和学校内外多个团队的课题需求,成为动物基因编辑研究的重要平台。

在青岛农业大学,黄娇娇的故事正是许多优秀教师的缩影。她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不断探索育人新路径。正如黄娇娇常说:“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成为敢想、敢做、敢担当的人。”在她的培养下,众多学子走向科研前沿与产业一线,投身畜牧育种与生命科学事业。而她,依然深耕讲台与实验室一线,践行着“四个引路人”和教育家精神。

作者:董红欣 编辑:薛寿鹏 姜妍 孙逸宸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