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早、导”的为师之道
——记2007全国优秀教师潘庆杰教授
初见潘庆杰老师,第一印象是谦和、含蓄。他像校园里任何一位步履匆匆的教师,平和,简约,朴素,用非常温和的语调与人招呼。但坐下来谈教学,则是另一幅严肃的神色了。
他曾经提出“严、早、导”三个字与研究生导师们共勉,“严”是潘老师为师之道的第一个特点。他在谈话中也好用“严”字,“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氛围?应该创造一个严格认真的氛围;而学生,应该有一个严谨、严肃的治学态度。”采访中,2004级本科生康海泓告诉记者,潘老师上课从来都不需要点名,但课上从来都不缺人。他说,“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喜欢听他的课,风趣又生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潘老师要求严格,经常提问,不好好学肯定不行。”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但严师也很容易被学生误解,被看作不讲人情。潘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互动式为主要手段,用一种活泼生动的风格与严格的纪律要求相结合,不仅协调好了“严”与“情”的关系,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他的学生田全成所说,“潘老师讲课的方式很新颖,特别有吸引力,总是引导着我们不断地往下思考,而且总是会联系到他的研究课题,真让我们大开眼界。”
在潘庆杰老师所拟定的实验室纪律里,上网聊天、玩游戏都是绝对不允许的,违规2次就会被终止进入实验室的权利。这些制度因为严格而出名,一提到潘老师如何教育研究生,很多人开口就说“他有一套特别完善的规范制度,非常有效果,称得上咱们学校人才培养的典范了。”
不仅“严”,他还很注重“早”。作为班主任的潘庆杰,班会和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除了班级事务之外,引导和培养低年级本科生的科研热情是他的一大特色。他最近在研究什么、有什么新进展、国际上是什么水平,这些信息,他找到机会就尽量通俗地讲给学生听。在他不懈的鼓舞和引导下,先后有6名低年级本科生设立了研究项目。今年暑假,一位才刚刚结束大一学习的2006级同学也参与了科研实验,由于很多专业课还没有学,只能帮忙抽样、养养小动物、洗刷器皿,潘老师说:“即使研究生进实验室,首先要做的也是这些基础工作。本科生从一年级就动手做,培养兴趣,了解方向,就很好地推动了科研式教学。”先行一步,促使学生尽早地产生兴趣、尽早拟定课题、及早进入研究状态,这种“先飞”的教育理念,确实收获了“早入林”的学生。动科学院的沈伟老师本科时就读于我校,是潘老师的学生。正是在老师及早的引导、指点下,他很快对科研产生兴趣,大学毕业后顺利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出站后又回到母校工作。领先一步,风景自然好。
经常听到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难管”、“管多了嫌烦、管少了没用”。20多年的经验让潘老师在这一点上深有体会,他的建议是“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他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超长的排比句,一口气列出了10个必须养成的习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里包括:学习的习惯,看文献的习惯,做科研记录的习惯,维护试验环境的习惯,实事求是、真诚做事的习惯,分析问题、不断总结的习惯,讨论和汇报的习惯,不耻下问的习惯,团结协作的习惯,善于助人、礼貌待人的习惯等等。”这10个习惯,从微观细节到宏观方法,依靠学生的自我约束实现人才的自我树造。这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的,“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否则全是不中用的。只有你给他的良好的原则与牢固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
事实上,他不仅以“严、早、导”三个字指导教学工作,也同样以这三个字要求自己的科研工作。“在越来越小的领域里,知道得越来越多。”潘庆杰以此界定什么是“专家”,激励学生们都以当专业领域的专家为奋斗目标。他的科研生涯也正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来,共主持和参加课题13项,先后主持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肉羊良种产业化等项目,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的子课题“转基因山羊的制备”、参加省项目“克隆牛技术的研究”及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以及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各一次。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他这一只领头羊不知疲倦的奋斗。学院党总支书记姜永朋这样形容他这位老同事:“他这个人,无私,敬业,老黄牛一样,就闷着头拼命工作。这次评上全国优秀教师,太应该了!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