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访“中国民歌精品银奖”获得者王宏儒老师

时间:2008-09-08 来源:校报 第594期

对学校的爱,大声唱出来
——访“中国民歌精品银奖”获得者王宏儒老师

 

他是环境艺术学院一名普通的政治辅导员,上大学期间的专业是声乐,并不是创作。工作几年来,他目睹学校的快速发展,感触很大,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写首好歌来表达对学校的热爱。教学评估期间,他遇到了一个机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中国民族声乐学演创研中心、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家文化产业联盟、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创评选委员会主办的第8届“奥运之春 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创高端选萃”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征稿。由此,他开始了创作的历程。

不久,喜讯传来,由他作词作曲的歌曲《青岛农大,我们的家》在比赛中获得“中国民歌精品银奖”,并被收入《奥运之春 中国民族歌曲选萃(八)》暨“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创高端选萃”指定演唱歌曲。近日,记者采访了王宏儒老师。

每一位老师都在用自己的工作为学校做贡献,王老师也不例外。只不过这次,他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创作歌曲。王老师于2004年来校工作,几年来,我校取得了改名成功、评估获优、西苑扩建等各项成就,巨大的变化让他很有感触。

然而,创作歌曲并非易事,而且又在评估期间,时间非常紧迫。他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一遍一遍地改曲子、改歌词。可惜艺术总是喜欢与人们捉迷藏,灵感并不经常眷顾他,只是偶尔在走路或吃饭的时候敲响他的门。这个时候,无论手头上正做着什么,王老师都会紧紧抓住头脑中冒出来的句子,赶紧记录下来。王老师说:“我平时很喜欢打篮球,但那段时间,打篮球的功夫也都让给歌曲创作了。”

王老师说,创作歌曲对自己来说,不单是工作之余的一种调节,更重要的,是内心所需,是一种想要表达对学校这种赞美的强烈欲望。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创作歌词。以前有过小的创作经历,那只是看着音乐刊物上的歌词另编新曲,“以词带曲”等尝试。但这次是写自己的工作单位,只能由自己亲自填词,重视程度当然是不同的。王老师的妻子同样是音乐专业出身,因此,创作期间,他有时会与妻子探讨两句,还有时在办公室里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就这样反复思量、反复修改,歌词终于完成了。

当记者问他“最满意的一句歌词是什么?”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和谐校园,师生融洽”。这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灵感,而是经过反复思考琢磨而成。什么样的词语,既能入歌为词,又能体现出高校校园的和谐氛围、反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呢?最终,他从“构建和谐社会”中找到了答案。王老师接着指出几点自己不甚满意的地方,谦虚的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然经过了反复修改,但题目是唯一没有变动的地方。“我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这个题目。题目就要突出我校的团结和凝聚力。虽然是新家,但我们也是不能分割的一家人!”就是这种“爱家”,想为“家”做点贡献的念头,支撑着他完成了作品。

“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总会有事情找到你。”身为学院的辅导员,他首先要做好学生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某同学通宵上网、某男生宿舍蟑螂自由出入、早上跑操时个别同学赖在被窝继续安逸……这些不诗意、不艺术的细节是他的主要工作。谈起自己的辅导员,环艺学院园林设计2006级1班的刘晨同学说:“王老师平时是一个话很少、很低调的人。看上去很严肃,实际上却和蔼可亲,没有什么架子,很负责任,也很关心同学。他热爱音乐,学院有什么合唱比赛等文娱活动,他总是一马当先地积极组织参加。”工作之外,他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党章的新变化,学生思想工作的新理论。

记者注意到,在入选歌曲下方有一段介绍我校发展情况的文字。王老师说:“单凭这些歌词,读者可能了解不到我们学校的发展,所以我在后面附注了学校的情况。听这首歌时能想象得到学校昂扬的前进步伐,了解学校变化之大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歌曲的主旨。”他还说,自己参加评选获得银奖十分高兴,但更高兴的是能将学校的发展介绍出去,《青岛农大,我们的家》是所有入选歌曲中唯一一首专为大学而作的歌曲,势必将对我校宣传起积极作用。

工作上、生活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音乐创作上,他更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他正投入精力开始准备下一首作品,参加明年的一个比赛。我们感谢王老师为我们创作了这样的歌颂母校的歌曲,也祝他能够继续走好音乐之路,在音乐的殿堂找到自己的理想与幸福。

曲谱

作者:记者团 刘琳 李波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