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男,195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山东省旱作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山东省旱作学会理事长,山东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等职。
长期从事粮食生产教学、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立志服务“三农”,致力于农业教学与研究,重视深入基层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践问题,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致力于旱作节水和粮食作物高产栽培理论技术及旱地作物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良种工程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参编学术专著6部。
针对我国北方旱地多、旱地小麦产量低的现实情况,集成了“旱地小麦早、深、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2005年以来多次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推广的“二十项重大农业技术”之一,被中央电视台CCTV-7制作成科教片,作为重要的农业技术宣传推广,直接培训数万人次。该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7000余万亩,增加小麦产量40余亿公斤,节约农业用水100余亿立方,增加农民收入达60余亿元。
经过多年精心筛选,主持选育出了具有分蘖成穗率高、节水耐旱、抗寒、品质优良、高产稳产等特点的旱地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青麦7号”,连续多年被列为山东省小麦主推品种和粮食直补品种。截止2011年,“青麦6号”及综合配套技术在山东省境内累计示范和推广1948.7万亩,平均亩产416.62公斤,节水15.49亿方,节约成本7.74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9.1亿元。同时还参与了鲁麦17、莱农8834等小麦品种的选育工作。
积极从事粮食生产技术推广与技术指导工作,先后在全省各地举办科技讲座100余场次,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直接听众逾3万人,被省委组织部遴选为“特聘教授”,负责对全省干部进行科技培训工作。向省、市相关部门提出抗灾增产技术方案30余条共计10万余字,解答、解决农民生产实践问题数百个,并为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及其它地市电视台录制栽培技术讲座。受省农业厅的邀请,经常给全省粮食生产部门的领导、技术人员讲授小麦生产管理技术。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工作在农业基层战线的科技人员,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省优秀毕业生、省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等荣誉。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十大杰出农业教育工作者,山东省农业系统先进个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和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