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兰:这是我打从心底想做的事儿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金玉兰副教授的助人故事
□ 校报记者 周维维
如果不是党总支书记肖传强调离化学与药学院,金玉兰老师的秘密会一直被保守下去,快乐地做着她打从心里想做的事儿,收获一个又一个“自己的孩子”,以及一段又一段不一样的母子情。
刚刚送走第二个“孩子”,金老师马上开始寻找“第三个”。正在这个时候,一直帮她“找孩子”并默契地为她保守秘密的肖传强书记不再从事学生工作了,没办法,尽管一直不想声张,金老师只能去学院找了李乃蓉老师。
“再给我找个孩子吧。”
“什么要求?”
“家庭条件不好,确实需要帮助。”
“成绩呢?”
“其他都没要求,成绩一般也可以,但要认真努力地生活。”
直到这时,在学院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李乃蓉老师才知道,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身边这位每天满脸阳光的金玉兰老师,已经悄悄助学好几年了。
金老师的秘密:助人让我心安
金老师爱笑,说话的时候眼睛里总有一种温暖的笑意,她性格里有一种东北人的爽快,即便是第一次见面,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表达方式,都让人很快有一种熟稔的感觉。
“我属于比较外向的那种,特别爱和学生们聊天,他们觉得我好说话。”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直爽的性格,金老师找到的“孩子”,能很快在她身边感受到温暖。
2008年,出国1年刚刚回来的金玉兰老师去找时任学院党总支书记的肖传强老师,请肖书记帮忙找一位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肖书记马上联系了一名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大一女孩。从此,金玉兰老师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帮助她走过了大学四年。
金老师每月给女孩一定数额的生活费,每月和她见面聊天,带她回家吃饭,和家人认识、熟悉。有一次在肯德基,女孩难掩内心的触动,告诉金老师这是自己长这么大第一次走进肯德基,第一次知道汉堡的滋味!
春去秋来,转眼四年过去了。女孩毕业要走了,金老师一大早开车送她去车站。站台上,四年万余元的支出和无法计算的情感付出,换成一个紧紧的、长久的、热烈的拥抱。
其实,这位女孩已经是金老师找到的第二个“孩子”了。出国前,她已经开始资助一名同学,遗憾的是由于出国等一些问题,只能暂时中断。
第二个“孩子”刚走,她又马上找到第三个。这个“孩子”因为突然事故失去了双亲中的一位,另一位的健康也受到很大影响,生活难以自理。遇见金老师之前,她几乎完全陷入黑暗之中,不仅有失去至亲的痛,更有无钱为家人治病、无钱继续读书的恐惧。
金老师的办公室面积很小,向阳,有一张两人座的小沙发,这就是她和“孩子”谈心的地方。刚见三次面,她已经开始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去做家教的地方太远了,先做一段时间,到了冬天就不要去了。太冷,也不安全。”“下次带她去买几件衣服。看她也没什么衣服穿。”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就像一束热烈而坚定的阳光,金玉兰老师就这样照进了第三个“孩子”的世界。不善言辞的女孩走出办公室后给她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有您妈妈似的关爱,不再心灰意冷、力不从心,突然觉得化学楼外的阳光好明媚……”
谈起资助对象,金老师自始自终使用“孩子”这个词,从来没有用过“学生”或者“同学”。或许在她的心里,师生关系早已退居其次,而母子关系则上升到了第一位。寻找第三个“孩子”的时候,李老师特意询问“需不需要学生到您实验室做些什么?”“不需要。他来帮忙,性质就变了,我支付的就是工资了。”
金老师的力量:我总是幸运的受惠于人
善举源自善心。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金老师说自己的助人之心受父亲的影响很大。那是一位看到别人没衣服穿就二话不说脱下衣服送人的可敬老人。金老师家里姐妹四个,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记忆里总是看到父亲一次一次地去帮助别人。金老师去韩国读博士,临行前父亲不是嘱咐只身在外注意身体,而是大声告诉她:“为了我们国家的医药事业,努力刻苦地学习!”
在这样一位父亲的熏染下,金老师从小见不得别人难受。中学时看到家庭困难的同学中午没有菜、只吃一张冰凉的饼,她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一半给同学。在韩国读书的几年,就因为她帮人、爱操心管事,金玉兰老师还得了一个“留学生工会主席”的绰号。留学几年,她帮助过好几位生活困难的中国留学生,有的同学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金老师就每天做好饭菜叫同学一起去吃,这一吃就是大半年。尽管博士学业繁重,她还利用休息时间为赴韩打工的中国人免费做翻译,辗转在务工人员和用人单位之间奔波,一做就是两年。
回校之后,正赶上学校开展党支部联系扶持特困生活动,不是党员的她,非要交上一份不算党费的“特殊党费”。2006年3月,同学们在校园里为一位因病无钱治病的同学组织募捐。晚饭后散步到校园来的金老师正好遇见同学们忙着搭建捐款台,问明原因后,散步改小跑,她快速回家取钱回来。当这第一笔捐款投进捐款箱的时候,台子还没有正式搭好……
有助人之心的人并不少,有助人之举的却要相对少一些,而长期坚持不断做下去,让“助人”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自己人生价值的一部分,这样的人,就少了很多。“怎么想的?怎么能坚持下来?”在知道了金老师秘密的一小圈朋友和同事当中,这个问题被反复提起。“这有什么难理解的?我能够帮助别人,这是我的一种价值。”
谈到付出,她总是先讲收获,善心善举带给她许多快乐和满足感。她说自己首先也是别人善心的受惠者。读博士期间,由于从小没有学过英语,面对英文教材她一筹莫展。是一位好心的同学每天陪着她学习、给她讲解,才把一本教材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下来。后来自己家人生病,她工作读书以来遇到的很多同事、同学、朋友纷纷给建议,想办法,出主意,联系医生……
很难分得清、也没有必要分清,是因为她对他人的友善带来了他人的关怀,还是他人的友善带来了自己的情愿付出。但这些年的经历让她笃信、笃行着“对人好”的简单道理。“我们中国人相信好人有好报,我觉得真是这样的。”
她给资助的几个“孩子”也都提了相同的要求。“我不要什么回报。唯一的希望就是你们以后有条件了,也去帮助其他有困难的人。”
就这样,她把一颗颗纯洁的玉兰种子,撒播进学生心里。
其实,哪里是几颗种子,她的种子早已经飞散出去,落地生根。慢慢了解金老师的秘密后,她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们也有了资助学生的想法。“等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想成立一个小型的基金会,专门用于资助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帮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金老师的收获:让阳光洒进年轻的生命
助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金老师说,是看到那些本来就应该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孩子重新扬起愉悦和自信的嘴角,轻松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生命如此美好,不能天天苦着一张脸。”“孩子们”放假回来,偶尔带一点特产瓜果给她,她高兴地说,那是自己吃过的最甜的果子,甜到心里。
有人问“值吗?”她回答:“太值了!我们之间的感情,是什么也换不来的。”毕业回家乡宁夏工作的女孩说金老师的恩情她一辈子也还不完、不知道该怎么还。金老师爽快一笑:“等我去宁夏,请我吃好吃的!”
“也就那么说说,还不知道哪天能去、有没有机会去呢!呵呵。”说不清,她是在安慰女孩,还是在安慰自己。
尽管已经知道“相见时难”,她还是放不下牵挂,还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我刚打电话问了,工作一个月了,说是三个月之后才发工资,不知道这三个月的生活费怎么解决,临走我给的够不够用。”
除了资助的几个“孩子”之外,对待自己的学生,金老师也时时敞开心扉。她为他们解答关于人生、事业、情感各个方面的困惑,她的邮箱成了同学们的“知心邮箱”,电话和短信在半夜响起更是常事。
谈学习之外,金老师还喜欢与学生们谈生活、谈读书、谈电影,谈最近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谈莫言的作品和电影。她的不少学生都觉得金老师不太像理科老师,她博览群书,读过的书家里几乎放不下。谈起读书,她只有简答的一句:“不读书怎么学做人?”
厚读的积累决定了广博而深厚的人文基础。她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也许正来自于这种深厚的积累。
金老师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她的穿戴非常简单。有人说她亏了,她却说,自己明明是赚了,“现在几个孩子都在心里把我当妈妈一样,你看我一下子白得了几个孩子”;有人说她“高尚”,她连连摆手说其实全是为了自己心里好受点、安稳点。
就像她的名字一样,金老师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有玉兰般高尚、纯洁的情怀,这一棵静静地开在农大校园里的玉兰,日复一日平凡朴素地穿梭在讲台和实验台之间,却用淡雅的芳香,滋润了一名又一名学生的心,为他们拨开天空的乌云,让阳光洒进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