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太多华丽的话语,但句句真实、坦诚;没有严肃的表情,但在举止之间透露着治学者的严谨;没有太多情感的表达,但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格言: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他在教学事业上兢兢业业,在科研工作中一丝不苟,在管理岗位上尽职尽责,两次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师称号。
他,就是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山东省土壤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产业创新团队岗位科学家崔德杰教授。
教学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出生于农村的崔德杰教授,深知农民劳作的艰辛和农业技术对生产的重要性。当初怀抱着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步入了农业大学,大学中,他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牢固掌握专业知识。1986年,崔德杰教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同年到我校任教,到现在已有28个年头。从教以来,他一直把教学当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用他的话说“教学才是教师的正业,是教师价值的体现”。
工作之初,他便树立了“干一行,爱一行”的事业观,将教学工作踏踏实实来做。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他发现所学的知识已满足不了社会尤其是当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和科研中也遇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崔教授决定继续深造,于1993年获得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沈阳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学位。
崔德杰教授在教学方面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教近30年来,从未迟到、早退过,从未因私事耽误过一节课。“讲好每一堂课,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你对学生尊重了,学生自然会尊重你,也便会喜欢听你的课。”崔教授说。
作为一名任课教师,他一直把课程讲得有声有色,“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具备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多举一些农业生产相关实例,这样学生才会听得有兴趣,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其次,组织好课堂教学,严抓课堂纪律,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要求。”
崔德杰教授还一直看重兴趣和实践对教学的作用,他鼓励自己的学生多与农村密切接触,培养兴趣,立足实践,这样才能学好知识。《土壤学》这门课程,一般人看来比较枯燥乏味,而他却有自己的方法,使学生产生亲近感、生出兴趣来。他让同学们都从自己家中带来土壤,通过课程学习、实验分析来研究自己家乡土壤的成分、性质等,再写成报告,带回家乡,来指导自己家里的农业生产。这样的形式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有热情、更有动力。
除了自己的教学,崔德杰教授还肩负着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2000年,他担任农学系分管教学管理的副主任,当时正值学校扩招,他协调增设了4个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在学校名列前茅。2005年,资源与环境学院刚刚成立,他又承担起该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各项工作从头做起,青年教师多,他就从青年教师的培训入手,狠抓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资料,制定教学动态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中认真负责,大胆管理。在2007年的教学评估中,他被评为“教学管理先进个人”,2011年,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得“教学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科研是不断进取的动力
“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是不断进取的动力。而科研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顶天立地’,‘天’是指科研要符合科学前沿的发展水平,‘地’是指迎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多年来崔德杰教授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个理念搞科研。
崔德杰教授回忆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由于年轻,资历浅,只能研究一些小项目,但他从未因项目小而不去努力,反而是每个项目都尽心尽责,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记得在做玉米施肥试验的时候,有一次浇水到凌晨两点多。身处玉米田,周围一片寂静,都能听到玉米抽穗拔节“咯吧咯吧”的声音。
任职教授以来,他主持和参加山东省科技攻关“花生连作障碍的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生物修复措施探讨”、山东省教育厅“蔬菜氯氰菊酯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等各级各类研究项目40余项,获山东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崔德杰教授始终将自己的科研立足于服务“三农”,他经常跑田间地头,为农民宣讲农业知识,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近年来,他指导青岛5市2区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及合作研究,为农民搞培训,编写了《安全科学施肥实用技术》等书发放给农民。他还为肥料企业作技术指导,研制新型肥料,来促进农民的农业生产增收。青岛农业大学在东营市利津县毛坨村的研究生工作站、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也是崔教授经常去工作的地方。他被聘为东营市的“科技顾问”,积极加强产学结合,经常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为企业、为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育人是他一生不懈的努力
崔德杰教授不仅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对班主任工作也乐此不疲,有人问他五十多岁了为什么还担任班主任,他说:“当班主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与年轻人接触,自己的心也会多了几分活力,与学生们交流,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反映教学问题,了解教与学存在的不足。”
他所带的土管94级、农学97级1班、资环05级1班、资环08级1班四个班级,全部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班级。刚刚毕业的资环08级1班同时获得了山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这是2000年以来我校首次获得此项殊荣。出色的带班成绩,使他多次获得“青岛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崔德杰教授对于班级管理、怎样做好班主任有自己的心得。“我总结了六个字,定位、原则、态度。定位是指班主任要给自己正确定位,一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导师,二是家长委托监护人,三是朋友;原则是指处理班级事情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的原则;态度是指要懂得赏识和激励学生。”
崔德杰教授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潜移默化影响力最大,所以要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学生多加指导,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做他们的表率。教师知识面广,行得端、做得正,才能有资格当班主任,才能带好班级。”他说,班主任绝不能以一个管理者、领导者的身份自居,居高临下地一味说教。与他们谈话,应以年轻人心态,谈他们关心的话题,如网络语言、追星和体育等,注意聆听他们的心声,慢慢融入他们,这样才会得到他们信任,有什么事愿意和你说,有什么事愿意让你做,有问题愿意与你探讨,有拿捏不准的事情愿意让你拿主意,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间交谈他们是能听进去的,班级工作自然而然地能做好。”
崔教授为自己的学生真心付出,不厌其烦地作指导。“在我毕业时,崔老师把我的毕业论文修改了八遍,真的很感谢他。现在已经毕业一年了,但毕业分别时他把我们送上车,最后离开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一想到这我就觉得特别温暖。”2012届毕业生葛序娟说。
就是这样一位慈祥、富有责任感、有所成就的教授,在送走一届届毕业生的同时也送给他们一份感动,在收获教学成果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推心置腹的“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