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院:构建完备实践教学平台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涉农传媒人才
传播学院始建于2003年,现设有传播学(影视与网络传播)、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电脑动画)、广告学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626人。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1人,硕士25人。形成了学生类群与专业的“三四五”态势,即招收三种类型的学生:文科生、理科生、美术生,四个本科专业,五个专业方向。几年来,学院努力探讨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有特色的培养方案,逐渐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传媒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强大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开拓创新思维的关鍵环节。学院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每个专业都编写了完善的实验大纲和专业实践大纲,使每个实践环节都能有序操作、科学管理、量化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进一步充实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增加了学时,使实践教学涵盖了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教学实习、课程实验、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科研训练等各环节,形成了比较完整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搭建了强大的实践教学平台。自2003年以来,建成教学实验室13个,教学及科研实验室设备总值已达1700多万元,其中有全省唯一的三维动作捕捉仪和面积最大、功能较完善的电视演播厅。建有校内教学实践基地4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7个,基本满足了四个专业教学实践的需要。
学院教师还积极参入青岛的社会经济建设,与青岛市政府文明办、青岛市公安局交警大队、青岛市电视台合作,创作了一套4版“交通安全启示录”动画片,获山东省公安系统一等奖。承担了省内多家单位的电视专题和广告制作项目。通过这一系列的创作活动,锻炼了师资队伍的艺术创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农业特色,培养高级涉农传媒人才
为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学院以弘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做学问”的院训为宗旨,在教育理念上与时俱进,提出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学院领导充分认识到,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农业传媒人才显得尤其匮乏,在农业高校中办传媒专业,就应该发挥农业的特色,培养涉农传媒人才。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院领导对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科学的办学定位和富有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传媒领域,全面培养和造就厚基础、精专业、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发展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相关专业的行业认证培训(如数码艺术工程师、数码艺术设计师、计算机图形学的等级等各种资格证书),形成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的层次结构。
为进一步实施创新教育战略,更好的落实学校“迎评促建”方针,学院重新修订了四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环节上力争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符合国内、国际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新潮流。新的培养方案体现了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以人为本,增强教学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式、研究式学习机会,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培养方案中,把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动画四个专业按学科构建2个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将一、二年级的主干课程打通,拓宽专业基础。各个专业方向组建系列课程,成为专业方向课程平台。使学生既有宽阔的知识面,又在某一专业方向上具有较精深的造诣。
在课程设置上,一是专门开设了《农业基础知识》课,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二是选修课中要求选修农科的有关课程,以便增加学生的农业知识,更好地培养既有高超的传媒专业技术、又有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涉农传媒人才。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大力倡导教师进行科研和创作工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有20多年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实践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在学院的组织领导下,有关专业教师与研究人员合作编写了《农业传播学》专著,于2004年12月份出版,并被中国传媒大学收入中国传播学术前沿丛书系列。到2006年11月又完成了《农业新闻传播》、《农业广告传播》、《农业科技传播》、《农业影视创作与传播》、《农业网络传》、《农业教育传播》等6部系列著作的编写工作,填补了我国农业传播方面专著的空白。几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科研项目20多项,项目资金140多万元。学院同时还大力鼓励教师参入农业和其他领域各种电视片的创作活动,以此增加教师实践经验积累的机会,提高艺术创作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实践表明,教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加强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始终将培养高水平人才放在中心地位,强调本科教育以素质、能力、基础并重作为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据介绍,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在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上注入了新的内涵,他们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增强教学互动,增加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进行参与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之目的;不断探索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开设新型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断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体系,实行按专业大类打基础,以达到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采取了三项有利措施:一是对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监控,二是加强师德建设,三是浓厚学风。
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全程动态检查领导小组,进行全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起一系列教学管理规范,全面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辅助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领导听课制度,学院党政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均严格执行。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组织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及建议;教研室内部也进行同行评价,各任课教师认真听取,并积极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师德建设上,学院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组织教师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努力提高教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团结意识;二是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三是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学院文化,以院训为主要内容,加大宣传,努力形成“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学院文化。
在学风建设上,学院加强专业化思想教育,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浓厚学术氛围,每学期都聘请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和校内有学术造诣的教师做学术报告。此外,他们还结合专业特点,大力加强课外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学生参与率达80%以上,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