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好消息传来:正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首届插图展上,我校艺术学院绘画(插图方向)师生8人获奖。其中,周娜老师的作品《关键词》、《以外》获优秀奖,刘筠老师和另外6位同学的作品入选。
据我校艺术学院院长宋磊教授介绍,这是插图第一次作为独立性的艺术门类跻身最高级别的展览。评审委员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知名艺术家组成,从全国提交的近千件作品中评选出最佳作品10件、优秀作品50件、入选作品241件。
“成绩不俗,是在全国的定位,对我们学院的师生是个很大的鼓舞。”宋磊表示。
事实上,艺术学院绘画专业(插图方向)自2006年设立开始,已经在多个全国性的专业展览中崭露头角。
在2013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插图艺术作品展中,学院学生的4件作品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5件作品入选,获奖排名仅列中央美术学院之后,实现了我校学生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专业大奖零的突破。
在2014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学院师生的5件插图作品入选,其中杜裕琳同学的《罗高壮的童年》入京展出,进入等次评选。入选数量列全国综合类高等院校和山东省高校同类专业之首。
今年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插图艺术作品展,学院师生13幅作品入选,其中5件作品获得最高奖——优秀奖,获奖作品总数与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并列全国参赛高校第一。
频频在业内获得如此多高质量的奖项,我校艺术学院绘画专业(插图方向)引起了国内业内同行的高度关注。
“我们在教学中一直都注重营造适合插图艺术人才成长的‘小气候’,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艺术学院院长宋磊说,“成绩取得的因素很多,其中,插图教研室的三位青年女教师周娜、刘筠和王悦,在不断提高自身创作水准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日常教学中,让我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照着自己心里喜欢的老师去做”
虽然三位老师都承担了堪为“繁重”的工作量,不过,她们将自己跟学生在一起的成长视为最大的快乐。
周娜老师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来校工作后担任了插图专业方向的负责人。“怎么教学生呢?我最朴素的理念就是,照着自己心里喜欢的老师样子去做。”周娜说。
艺术类专业,创意固然重要,但基本功扎实是基础。周娜认为,低年级的同学基本功要打牢,到了高年级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周娜老师在教学方面很有魅力,和我们有很多共同话题,对每一位学生都尽心尽力。一开始班上还有同学经常上课迟到,但后来渐渐地都没有人迟到了,感觉她能和每个同学都聊得来。”绘画1401班的韩鹏告诉记者:“那是周老师给我上的第二次课,她要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可是我画得很烂,周老师就说这不行,让我重新画。因为当时刚写生回来,临时知道要交作业,又没有思路,所以就应付了。周老师让我以后每天交给她10张速写,还给了我很多大师的作品当参考资料。”
周娜老师跟学生在北京荣宝斋参观实习
“我跟韩鹏说,不管多晚,我都给看,当天的任务必须完成,”周娜说,“一般每晚九、十点钟他就画完发过来了,坚持得不错。不过——”周娜笑着翻出她手机的微信通讯记录给记者看:“娜姐,我今天出去逛街了,请一天假。”“偶尔他也会偷次懒,我也不会不同意。”
“不过,现在稍微有点变化。”韩鹏略显“得意”地告诉记者,周老师认为他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水平有所提升,所以现在要求他每天高质量地完成一幅速写。
“刘筠老师教版画。她看上去比周娜老师严肃一点,但特别认真负责。大家都挺喜欢上她的课,她经常给我们作示范,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摸索到的经验。”已经毕业的绘画1001班的杨惠乔回忆。
刘筠本硕都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毕业后来校任教,已经参加过许多国家重量级展览。她讲课认真,课上的“干货”让学生大呼过瘾,但对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要求也从不打折扣。“一般我的课因为要作示范,所以大家都往前坐,我注意到一个男同学猫着腰坐在了后排,”刘筠说,“我就马上觉得这个同学‘有问题’。我发现他在玩手机,所以我就经常提问他,一直不断,直到他乖乖放下手机。”
“因为刘筠老师的耐心教导,让版画变成了我最喜欢的课程,我打算考版画专业的研究生。”绘画1301班的纪悦琪说。
刘筠老师在版画课上作示范
宋磊口中的第三位“巾帼”是王悦。她拿到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士学位后,又在国际著名的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得了插图艺术硕士学位,曾获2项美国专业插图展览金奖,今年刚刚来校任教。这学期,她要给学生上三门课,已经讲完两门。她认为,要让学生富有创造力,开阔眼界是前提,所以她上课经常都会拉上一个大旅行箱,里面装上20多本她从国外买回来的精装插图画册,让学生人手一本仔细翻看。
“感觉自己跟‘空姐’似的,拉着个拉杆箱来回跑,”王悦笑说,“还多亏同学们帮忙,每次课前都有男同学很踊跃,主动来帮我把大箱子扛到五楼的教室,要不然我还没爬到教室就累瘫了。”
“我想当个称职的老师。但经验还不多。但学生们都对我挺好。我会积极地去学习来适应这个教学岗位。我想把自己以前碰到的困难、走过的弯路都好好总结给学生们,让他们能做得好一些。”王悦说。
“培养有农大特色的插图人才”
“我们的学生没有专业美术院校那样深厚的功底,但艺术创造力并不等于单纯的技能技巧,农大的学生刻苦、朴实、爱学,具有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我们要挖掘的正是这种其他学校所不具有的‘农大特色’。”宋磊院长的这句话,是这个专业方向的教学方针之一。
就此,王悦认为,学艺术的学生不分三六九等,老师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背景因材施教。“艺术教育不是数学课,‘1+1’肯定是等于2,”王悦说,“老师要做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不停地看‘好东西’,培养艺术审美。要引导每个人都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最好是——我一看这幅画,就知道是哪个学生画的。”
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来源是创作者自身的生活和阅历。“我们专业的同学很多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们成长的环境和经历,很多都是适合创作的鲜活题材。”周娜有点兴奋地表示,这恰恰成了优势所在。比如,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插图展中获优秀奖的作品《三哥三嫂》。
这是09级绘画(插图方向)的学生宁如堂历时半年的创作。38张版画印出了11米长的画作,讲述了宁如堂和他三哥三嫂的8个温暖朴实又感人的小事。
宁如堂老家在临沂农村,村子在山上,全村就四五户人。他是村里“人不大,长在辈上”的小孩,按照村里的辈分,跟宁如堂家毗邻而居的一对年近80岁的老夫妇,就是他“三哥”、“三嫂”。因为村小,没有玩伴,每当父母都到地里忙活的时候,宁如堂就会蹦蹦跳跳来到三哥三嫂家玩,还经常蹭吃蹭喝。这对独居的老夫妇非常疼爱他,经常拿出儿女探望时送来的点心给他吃。“现在我还想着在三嫂院子里石板上坐着吃点心的感觉,那滋味,真爽。”宁如堂回忆。而这些童年时美好的回忆,成了他创作灵感的来源。
“我们创作课上的很大一个任务就是从学生的头脑中‘挖宝’。”周娜介绍,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择创作题材,再指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先构思故事,挑出最适合的故事写下来,反复修改,定稿后画出草图,要让人一看就明白讲的是什么故事,接着再刻成版画。“这得费上很多脑筋,对创作的投入程度要求也非常高。但是学生坚持下来了,收获会非常大。”周娜说。
参展已经成为艺术学院专业教学手段之一。“多参展,多看展览,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明确学习目标。”刘筠的想法也是教研室老师们共同的想法。
刘筠刚刚带领同学们去参观了近期在青岛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青年版画邀请展”。在看展过程中,她仔细给大家分析作品,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
据周娜介绍,学院对于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动手能力也有硬性要求,学生的第三、五、七学期都要求外出写生或考察。在最后一次考察学习时,学生们一般会去北京,在老师的带领下看画廊的画展,参观业内高端的印刷厂和特色艺术展区等,开阔眼界,提升审美素养。
“让学生真正爱上这个专业”
众所周知,艺术基本功的积累必定是一个枯燥漫长甚至磨人的过程,没有兴趣和快乐感的支撑很难坚持下来。“一些学生的绘画功底偏弱,容易在专业学习中提不起兴趣;还有些同学一开始的初衷并不是因为爱好这个专业,所以要想在专业上做出点成绩,必须想方设法让大家打从心底爱上这个专业。”这是周娜一接触学生后马上意识到的问题。
那么,怎么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让大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呢?周娜摸索了一些办法,也得到了学生的接纳和认可。
绘画1401班的班长赵明雪说:“周娜老师讲课非常有趣,语言组织很丰富,不止课堂上给我们看很多优秀的作品,还带领同学做‘成语趴’之类的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升大家的文学素养。课下还会跟我们互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我们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越俎代庖’,出自《庄子•逍遥游》,‘俎’是指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祭品的器具……‘庖’就是厨师的意思,整个成语是说……”这是绘画1401班同学一整天手绘课最后的“成语趴”。
这次的“成语趴”上,褚诗文等八位同学先后走上讲台,每人都饶有兴味地向大家讲述了一个成语。“东施效颦”、“好好先生”、“破镜重圆”等这些原来大家熟悉或不熟悉的成语,被诙谐幽默地解释出来。每人讲解完以后,还会针对讲解“难点”,如成语的出处,容易写错的字,点名提问同学。讲解结束后,上台者传出自己的“接力棒”,指定一位同学在下次的“成语趴”中登台。
那么,这次的八位同学谁讲得最好?周娜会在课后在班级的微信群“小学插图小二班”里揭开谜底。给讲得最精彩的同学发放一个小小的“红包”以示鼓励,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都特别喜欢这个‘成语趴’。画了一天手绘,大家都很累了,正好有这么个小活动让大家都放松一下。而且周娜老师让我们提前选好成语,脱稿讲解,这对我们是个促进。”赵明雪说。
“主要是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插图方向要学得好,文学修养是基础。我平时要求大家多看文学名著,注重文学修养的提高,成语量的积累也算是其中之一,”周娜说,“我常跟学生强调,这个成语相关的信息完全在你脑子里了,才算是你自己的了。”
“初中插图小二班”是周娜建在绘画1301班的微信群。群里一开始只有周娜和全班同学,慢慢地,其他的专业课老师、班主任和兼职辅导员也都陆续加入群中,大家在课下互动。“我会给大家推介一些跟专业相关的比较好的公众号。谁有问题都可以在群里随时提出来,大家看到后一起讨论解决。”周娜说。这个群一天下来的聊天记录多的时候能有上百条。
同样,“小学插图小二班”是周娜给绘画1401班建的微信群。
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周娜哈哈一笑说,我跟大家说,现在大家的插图水平还处于“小学”、“初中”,等到大家的水平上去了,就慢慢升级“学历”啦。
“为学生今后在社会立足铺路”
“学艺术并不代表一定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相反还要结合所学专业,为今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刘筠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多做这方面的积累。“版呓社”就是最近她带领绘画1301班部分同学做的尝试。
“主要是想做版画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版画喜欢版画。”刘筠和6位同学的团队组织社会上一些对版画感兴趣的人士参与,不排除“零基础”对象,活动中手把手指导参与者制作完成一幅完整的版画。
看似简单的任务,但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刘筠认为,这是她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的一个抓手。“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他们各自比较适合的工作。我们还专门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有的负责策划,有的做文案,有的做推广,还有的做财务和联络等等。在这样一期期的活动中,让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也算是带领大家来次小小的创业尝试吧。”刘筠的计划中,还包括正在制作的2016年台历,上面会刊印学生的木刻版画作品。“让学生们自己去制作、销售,体验一把创业的感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插图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专业前景让人看好,”宋磊院长说,“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拙劣的定位和经营,新时代知识的更新,给予我们与专业院校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机会,三流学校一样可以取得一流学校的成绩。”在为学子们铺就插图艺术路的旅程中,绘画专业(插图方向)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