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才培养

在沃野丨海洋学院实践服务团:解码黄河三角洲小棚虾养殖现代化发展之路

时间:2025-08-30 来源: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近日,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黄河三角洲地区小棚虾养殖现状调研及发展策略探讨”实践服务团,赴东营、滨州两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由学院王仁杰、姜令绪两位老师带队,3名实践队员参与其中。此次实践旨在深入探究小棚虾养殖这一新型模式的实践图景、技术内核与创新路径。

作为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产业升级中脱颖而出的模式,小棚虾养殖以“节水高效、投入产出比低”为核心优势,已成为推动区域特色渔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养殖户增收致富的关键引擎。实践期间,服务团深入养殖一线掌握实际情况,与当地主管部门对话谋划发展良策,同时访谈行业先锋汲取经验,力求以实地调研把握产业发展脉搏,用专业视角记录小棚虾养殖的当下与未来。

实地探访:沉浸式解码小棚虾精细化养殖实践

8月20日,实践服务团先后走访新河养殖基地与博瀚堂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深入考察小棚虾养殖实践。

当日上午,服务团队走进平度新河小棚对虾养殖基地。在新河养殖基地负责人引导下,实践团进入小棚虾养殖核心区。成员们聚焦养殖设施体系,系统学习小棚结构设计、选址科学依据,深化对地理环境影响养殖效益的理解。基地负责人结合实操经验,详细讲解水质调控中功能性菌类的选用逻辑、投放时序与环境适配条件,为成员搭建起“理论-实践”衔接桥梁。成员们还走进养殖棚,近距离观察水体透明度、溶解氧变化及虾类生长状态,通过“看、问、记”三维互动,将抽象养殖技术转化为直观认知,形成对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立体把握。

下午,实践团一行来到博瀚堂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探访规模化小棚虾养殖创新实践。该园区6000余亩,目前建有标准化养殖小棚6000余个,园区内连片养殖小棚有序铺开,既直观呈现生态养殖现状与养殖规模,更集中展示“生态循环+精准管控”的现代化模式。工作人员围绕“降本增效、提质增收”核心目标,分享棚内环境调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早期预警等实用技巧,生动诠释“科技赋能养殖”路径。从温湿度智能监测设备到水体循环系统,细节处彰显水产工作者的创新智慧,让成员深刻感受到现代水产养殖从“经验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型的强劲动力。

多方对话:汇聚政企校智慧,探寻产业发展破局之道

8月21日上午,实践团赴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开展专题访谈,与行业主管部门深入交流,解码区域小棚虾养殖的政策导向与发展规划。

访谈中,渔业局相关负责人结合年初摸排数据,系统介绍了东营地区小棚虾养殖的整体格局,详细梳理了外塘养殖、蟹虾混养、工厂化养殖及小棚养殖四大主流模式的特征与适配场景。实践团成员围绕政策落地细节、技术推广难点等问题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为后续研究收集了宝贵的政策与数据支撑。 

8月21日下午,实践团走进海之顺有限公司,开启“校企对话”环节,与优秀校友、公司总经理崔东东围绕水产事业发展展开交流。

崔东东首先带领实践团成员进入养殖区,结合棚内实景,系统讲解小棚虾生长周期中的环境调控、饵料配方优化、温度精准控制等关键环节,帮助成员直观了解现代化养殖企业的全链条运营模式。

在随后的专题访谈中,崔东东结合自身求学经历与职业成长历程,分享了从水产专业学子到行业创业者的进阶之路,并深入解读小棚虾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机遇挑战。他勉励实践团成员:“新时代水产人当以专业为基、以创新为翼,既要深耕专业知识、锤炼实操技能,更要怀揣‘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锐气,在产业实践中实现价值。”这番分享不仅为成员们解答了职业发展上的困惑,更坚定了大家投身水产事业、以专业力量助力产业升级的信念。

实践感悟:以行走的课堂,绘就科技兴渔新图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黄河三角洲小棚虾养殖调研活动,不仅深化了实践团对产业的认知,更成为一堂生动的“行走的专业课”。

从养殖一线的精细化管理,到主管部门的政策引领,再到校友企业的创新实践,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小棚虾养殖产业中“技术迭代、模式创新、实干坚守”的三重力量,也见证了“科技兴渔”从理论概念落地为循环水系统、智能监测设备等具体实践的过程。

作者:郭建忠 编辑:薛寿鹏 姜妍 季敏慧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