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才培养

青岛农大协办全国农林院校教育改革创新论坛

时间:2012-10-24 来源:赵显波

10月19日至22日,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青岛农业大学协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工作协会第十六次年会在山东农业大学举行。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杨同毅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并主持开幕式。

会议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来自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领导,全国39所农林高校和4家出版单位的115名代表参加会议。

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孙永华致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农林医药教育处处长王启明,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宋伯宁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傅泽田,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卢向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农林医药教育处夏韶华、谢书山出席会议。

王启明在讲话中传达了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分析了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指出今后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分析面临的挑战,坚持正确的改革发展方向,即:坚持协调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学校办学的生机和活力;坚持开放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增强工作的连续性、预见性、创造性和系统性。

王启明介绍了近期高等教育司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些重点工作,即在本科教学工程中推动改革的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解决高等教育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二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短板”问题;四是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评估(以及审核式评估)、专业认证、标准,以及校内自我质量保障体系;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王启明阐述了关于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初步思考。他说,今年8月份,教育部会同农业部联合开展了关于农林人才培养方面的调研,目的在于摸清家底,理清问题,明确今后改革发展的方向。他指出,高等农林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高等农林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待加强;二是高等农林教育的吸引力不足,生源状况令人担忧;三是农科专业招生特殊保护性政策缺失;四是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矛盾突出;五是出口问题,基层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消除;此外,毕业生激励、协同创新、合作育人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都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宋伯宁在讲话中祝贺论坛的举办,介绍了山东省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林教育概况。他指出,山东省高等教育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高水平大学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少。农业高等教育方面,由于受到世俗偏见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弱势效应等影响,造成了农业高等教育优秀生源不足、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这都与山东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他说,山东农大和青岛农大是山东省两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高校,办学实力强、文化底蕴丰厚,有非常强的发展后劲,在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两校在办学基础、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定位、区位优势等方面,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发展中有深厚的渊源和广泛的合作交流,共同支撑和引领着山东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山东农业、农村、农民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其他农林高校一样,两所高校也面临着许多发展的困境,诚恳希望领导专家为两高校的改革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建议,共同促进两高校的发展。

开幕式后,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傅泽田作了题为“厚基强能,创新树德”的主题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朱连勤、副处长龚良玉作为与会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与其他农林院校就高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十二五”教材建设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作者:教务处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