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31日,由青岛农业大学具体组织筹备的第51期中国科技论坛——全国种业机械化技术研讨会在河北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中国种子协会会长李立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等来自全国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农业部农机化司、科教司,青岛市科协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副校长顾卫东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会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他向大家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建设发展情况,并重点就农业机械方面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情况做了介绍。近年来,我校先后牵头建成了山东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种业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田间育种机械化、种业生产装备、以花生为代表的根茎类机械化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诸多标志性的成果,为农民的增产增收以及育种和根茎类作物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主席尚书旗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研讨会由中国科协主办,我校与青岛市科协协办,以“提升种业机械化技术,推动种子工程快速发展”为主题,旨在为国内该领域的众位专家代表搭建技术探讨和交流的平台,加强育种学家与农业机械领域专家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引领我国种子、种业工程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刘刚、中国种子协会会长李立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农业部科教司魏锴处长等领导分别致辞,希望通过研讨会探索建立种业与农业机械领域交流合作的平台与长效机制,加强育种学家与农业机械领域专家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针对我国株行播种、精密穴播、小区制种条播、小区收获等良种繁育技术环节进行农机农艺的研究分析,形成适合我国农艺要求的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及农艺要求,为加快我国作物品种育种机械化步伐,促进种子繁育水平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理论支撑。
与会专家还分别就我国种子生产机械化现状、发展目标,智能农业装备发展方向,我国种业机械化发展分析以及玉米、小麦良种繁育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
良种是推动农业发展重要的基础和保证。据测算,优良品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占到30%以上。在农业生产中,每一次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就会带来一次产量上革命性进步。新品种培育实验涉及到因素、水平、重复,使得试验工作十分繁重,田间育种机械化就是为育种工作提供高效率、高精度的机器、设备和仪器,使一个育种工作者成倍提高其工作效率。因此种业机械化技术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新品种繁育的效率,但中国现阶段,种业机械尤其作物品种小区精确种植与收获装备发展严重滞后,成为阻碍“良种工程”顺利实施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起,连续发布多项文件促进种业机械化发展,因此加快发展适于中国良种繁育的生产机械势在必行。
我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教授从1994年开始从事育种机械装备化的研究,由于其在育种机械领域的国际贡献,2008年当选了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的主席,2012年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总部由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农业大学迁至我校,并在我校成功举办了第14届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学术研讨会与机械装备展览会。他带领团队于2012年承担了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作物品种小区精确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这是我国立项的科研项目中首次系统的针对育种生产装备进行研究,截止到现在已经研发出了11种小区播种、收获、收获后处理等装备,一部分实现了批量生产、成果转化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还现场参观考察了青岛农业大学与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研发的小区育种机械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