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对技术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如何躬身入局,发挥优势特色,破解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是地方农业高校的重要责任与使命。自2013年起,青岛市水务管理局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主要依托学校农科大类教授专家成立青岛市水利移民科技下乡服务团,持续开展定点常态化服务,推动实用技术在青岛市水利移民村及其周边落地生根,用实践探索科技服务在地化发展新模式。
“农大教授就是咱村里的人!”
——青岛农业大学探索科技服务在地化发展新模式
金秋10月,莱西市日庄镇院里新村黄澄澄的秋月梨压弯了树枝,昭示着果园的丰收。不久前的盛夏时节,该村种植的一串串果粒饱满的葡萄从这里的大棚走进千家万户……随着青岛水利移民下乡服务团扎根青岛市各水利移民村,将一项项实用技术送进果园、大棚,各村纷纷迎来“产量品质双提升、集体村民双增收”的喜人图景。
今年7月,同为水利移民的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南坡村石榴种植户杨曙光,在一次服务团进村下果园的培训后高兴地说,“感谢政府组织的农大教授下乡服务团,长期给咱农业技术培训,这么多年,他们就像咱村里的人!俺村的果子多亏了他们才长得这么好,卖了好价钱!”
“农大教授就是咱村里的人!”这个“村里的人”的表达来之不易,是对青岛市水利移民科技下乡服务团十余年来长期化、高水平、有组织服务的生动总结。
“四固定”常态化:“解决科技种养真问题”
2013年以来,青岛市持续实施“移民扶智扶志助力工程”,组织以青岛农业大学专家教授为主要成员的青岛市水利移民科技下乡服务团,通过对大中型水库移民村的科技帮扶,当好移民群众的“贴心人”和“好帮手”。学校选派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教授深度参与到服务中来,实现跨学科、专业的优势联合和系统运作。
截至2024年底,12年来,青岛市水利移民科技下乡服务团共开展集中培训360余场次,累计参训移民超1.4万人次,覆盖西海岸新区、崂山区、城阳区、即墨区、平度市、莱西市、胶州市7个区(市),为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提升水利移民增收致富水平注入新动能。
如何解决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难题?“如果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下几次乡,教科书式地指导农民朋友,那可能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服务团联系人、坚持下乡服务13年的青岛农业大学熊伟老师介绍说,服务团下乡后,就逐步探索出一些适应青岛当地农业生产特点、满足水利移民实际需求的做法。
服务团的技术辅导以最受农户欢迎的“课堂讲授+田间指导”为基本方式,讲解和示范防治技术,让农民听明白、记清楚、早发现、用得上。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特点,服务团设计了常态化的“专家联系点”制度——即做到每次下乡的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服务专家、服务联系人“四固定”,以“一对一”服务消除传统科技下乡的随机性,让农户和专家“点对点、面对面”深入沟通。

2024年6月27日,马春晖教授在莱西院里村讲秋月梨栽培。
“我家果园每年开花多,但落果严重,到底是啥原因?”
“剪枝疏果施肥我样样没落下,为啥果子就是长不大呢?”
在服务团下乡时,农户诸如此类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每每此时,服务团的专家教授们就跟随农户深入田间地头,用讲原理和实际操作演示的方式帮助解决问题。
在平度市东杨家庄村维纳斯黄金苹果种植园,服务团屈海泳教授拿起修枝剪,手把手教农户剪枝技巧,从果树四季修剪一直讲到花期人工授粉技巧,从水肥一体化管理讲到病虫害绿色防控,为该村果农量身定制了苹果高产管理方案。现场围在一起的果农们频频点头,认真记录,不时有人拿出手机把屈教授讲的内容录下来,现场气氛专注而热烈。讲解结束后,按照服务团的惯例,屈教授也像其他专家一样,留下个人微信,答应为农户随时答疑解惑,大家争相拿出手机保存屈教授的联系方式。事后,屈教授通过“一对一”精准指导与“一对多”集体解惑的方式,解决农户后续的各种问题。这种“一次培训、后期跟踪服务”的方式,已成为服务团科技助农的常态化操作。

2025年10月22日,屈海泳教授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灵珠山街道刘家庄社区讲解大樱桃栽培。
“送科技下乡早已是常规操作项目,但是青岛市水务管理局跟青岛农业大学的这个合作项目,是老百姓满意度很高的一个服务项目,”青岛市水利和移民管理服务中心尹国成说,“农大教授十多年来‘四固定’常态化下乡服务赢得老百姓的信任,是科技下乡服务产生实效的基础。农业生产有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农业科技服务还要求精准化、综合性强,下乡一次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这需要专家不仅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还需要常来常往,要不农民凭什么信你?”
据尹国成介绍,2024年,在水利移民专家服务团的指导与带领下,青岛水利移民村所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秋月梨等优质果品已成功迈入高端品牌行列,市场价格显著提升;蓝莓种植也正在向现代化转型,基质栽培模式逐渐被认可与接受,未来蓝莓产量与品质将有明显改善。
协同服务对症解难:“农户需要的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
针对部分农户实际遇到的“疑难杂症”,单一领域专家往往难以妥善解决的难题,服务团发挥青岛农业大学各涉农学科专家协同服务的优势,提供技术集成式服务解决难题。
今年7月11日,一面写有“农科下乡解葡忧,真情惠农润民心”字样的锦旗,满载着青岛平度市大泽山尹家村全体葡萄种植户的感谢之情,被送到了青岛农业大学,感谢学校服务团的专家教授对该村葡萄种植户的帮扶。事情源自一个月以前的6月10日。这天,学校葡萄专家冷祥鹏教授跟往常一样,在平度水利移民村大泽山镇尹家村的葡萄架下,给该村30多位种植户讲授种植管理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课后,满面愁容的种植户尹大嫂急切地将冷教授请进自家的五亩葡萄园——不断出现的死苗与萎靡不振的存株,让本就因丈夫长年患病的家庭雪上加霜。经过现场勘察,冷教授发现问题出在葡萄根系上,但具体病因仍不能明确。到底是土传病害,还是真菌感染?

2025年6月10日,冷祥鹏教授给大泽山镇大尹家村葡萄种植户讲授种植技术。
为给葡萄“确诊”,服务团专家将病株样本带回青岛农业大学,由服务团成员——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流行学等领域的刘更森教授、任维超教授、迟胜起教授、周善跃教授等五位专家进行深度“会诊”。样本在各实验室间流转检验,最终锁定镰刀菌引发的根腐病以及有机肥导致的“烧根”两大病因。专家们商定了对症治疗方案,经过系统的病害治理后,难题迎刃而解。尹大嫂对学校专家的态度也从起初的半信半疑到主动热情沟通、坦陈顾虑想法。尹大嫂态度的转变印证了服务团科技助农的力量,也反映出专家真心帮扶的力量。

2025年7月18日,平度市大泽山镇尹家村葡萄种植户给青岛农业大学教授送锦旗。
“不仅了解本地农业生产的特点,还能发挥不同学科专业的专家协同服务功能,这是青岛农业大学作为地方高校服务本地农业生产的优势。”尹国成说。
在多年下乡服务中,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始终坚持一个服务要领——“适合农户实际使用的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不空谈理论,讲授接地气、能落地的技术。
连续从事下乡科技服务10多年的学校设施农业专家杨延杰教授告诉记者:“我们给老百姓讲技术,主要是要‘接地气’。下乡指导一家一户的生产,与规模生产有差距,最新的、具有展示性和前瞻性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实用的技术。普通农户要的是相对先进、有利于农户增收致富的实用技术。”
在谈到这么多年与果农打交道的感悟时,果树栽培专家刘更森教授同样表示:“我们要推广‘能落地’的技术。所谓‘能落地’就是对老百姓来讲看得见摸得到,能带来切身利益的技术。拿果树栽培来讲,就是以‘优质丰产高效低耗’8个字为主线,帮助老百姓种出品质更优良也更好卖的果子,这样才能让大家真正信服。不是因为你是农大专家,大家就能照你说的做。”
“以前打药全凭感觉,费钱费力还怕效果不好。刘更森教授进园后讲得明白,要看准时机、选对药、算准量,关键是少用药、用好药,葡萄吃着更安心,咱心里也踏实!”莱西市夏南庄村一位听了刘教授讲课的葡萄种植户的感慨,道出了种植户们共同的心声。
除了农业科技帮扶,农业生产涉及的政策宣传、经营流通等多个环节也在服务团的服务范围内。“农业生产涉及多层次全产业链,因此我们不仅注重农业科技帮扶,还讲政策课、经济管理课、销售流通课。”专家服务团联系人熊老师自身就是农业经济专家:“现在农业生产经营高度依赖市场,但农户普遍岁数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经营管理不在行,对市场基本靠‘听说’,我们就讲国家对农政策、土地资源利用、电子商务、涉农法律法规等,给大家强弱项补短板,服务尽可能从科技帮扶生产环节向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延伸。”
此外,服务团还分层分批次针对移民村不同群体培训,在常设农户种植养殖培训班外,还开设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水利移民干部培训班,围绕土地承包合同、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种业与粮食安全等多个选题讲授,发挥移民村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理论与实践并重”:校地能力共建良性互动
自2013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探索,服务团已经形成“技术指导+市场引导+产业发展+政策咨询”的常态化复合型科技服务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以服务团为载体,发挥青岛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科技帮扶力量,这对地方政府与学校双方来说,本质上是一场“双向赋能”的合作。除了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生产经营效益外,校地双方也构建起了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生态,最终服务于地方乡村振兴。
在青岛市水务管理局看来,服务团已成为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重要抓手。在服务团的帮扶下,青岛市各水利移民村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积极探索“一村一品”道路,一体打造“大泽山葡萄”“云山大樱桃”“马连庄甜瓜”等优质品牌,连点成线,扩面成片,抱团发展,实现产业增效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青岛水利移民工作绩效连续三年被省财政厅、省水利厅通报为“优”等并稳居全省首位。“移民科技下乡服务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时代移民,推动特色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尹国成说。

2024年8月22日,刘庆教授在莱西市李家社区指导红薯种植。
对学校来说,服务团常态化的科技下乡,为常年忙碌于实验室和课堂的专家教授,提供了农业生产一线实践的机会,进而将学校专家单向的技术输出变成了双向的能力共建。依托服务平台,一方面,让专家教授们的理论研究更贴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实验室技术和科研成果更好地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常态化地深入田间地头,既为学校专家教授们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形成“科研—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有效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果树栽培专家刘更森教授说:“多年的下乡虽说是帮扶农户,也对我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强的反哺作用。比如我给学生们讲授《果树栽培学》《葡萄生态栽培学》等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有许许多多来自下乡一线的案例,让教学内容常变常新,教学效果也更好。讲授的理论知识最终要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有生命力。”
不仅能传授理论知识,更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老生常谈的农业大学的专家要“下得去”的问题。然而,“下得去”并不能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一次次下乡的历练和积累。农业农村是专家施展的舞台,也是专家的成长基石。多年来,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就以“下得去”在胶东农民中具有良好的口碑。专家们以老带新,从服务团早期的果树专家刘成连教授、苹果专家王永章教授、“草莓教授”姜卓俊教授、大棚樱桃专家李培环教授、蔬菜专家刘维信教授、植物保护专家张振芳教授……到现在的设施农业专家杨延杰教授、蓝莓专家刘更森教授、果树栽培专家屈海泳教授、葡萄专家冷祥鹏教授……服务团的接力棒从老一代专家传递到中青年一代手中。以下乡服务为媒,农业科研教学与生产一线的相互促进,让一代代农大教师逐渐成长为“下得去”的农业专家。

2024年8月12日,刘更森教授在平度市店子镇南盛家村授课后给村民留联系方式。
“这十来年的农业科技发展很快,种植养殖的模式也不断更新,尤其近几年,信息传播环境变化太快。以前,农户懂的技术不多,现在农户在某些方面懂得比教授还多,那么科技下乡的意义和必要性怎么释读?农业高校专家又怎么发挥高校的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团联系人熊老师表示,这是服务团始终考虑的问题。
在变动的环境中坚持不变的初心——解决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让政府的政策优势、高校的技术优势与农户的实践需求形成合力,最终服务于地方乡村振兴——就是服务团的答案。
该团从事下乡服务近十年的设施农业专家杨延杰教授说:“现在的下乡与以前不太一样,知识传播手段越来越多,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高临下地教,照着书上的理论讲,都不行,没有任何商业性目的,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提供最实用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是我们的坚持。”
专门研究农业技术经济和农业科技创新的罗慧博士去年加入了专家服务团,她对这种服务模式非常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她体悟道:“只有以纯粹的初心下沉田间,农户才会信任并拥抱农业科技,进而破解产业难题、激活乡村发展潜能的方向才能真正打通。”
推动农业科技在更广阔的农村落地生根,这群农户们口中的“村里的人”,还在不断地探索……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