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了十几年的扇贝,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好看的扇贝,最大的竟然将近半斤重……”
“紫扇贝引进和种质资源利用”为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项目,于2008年7月启动,由王春德副教授主持,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青岛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承担。
据了解,我国北方的扇贝养殖业目前以海湾扇贝为主,但由于其本身个体较小,加上近年来养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等问题的困扰,导致商品贝规格越来越小,在国际市场上沦为低档产品。另外,种质退化也导致育苗养殖过程中较高的死亡率,2007年海湾扇贝亲贝死亡率高达约70%。培养出一种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的扇贝品种,对扇贝养殖业发展极为迫切。
项目实施以来,王春德副教授率领课题组从秘鲁中部海域引进世界公认的优良扇贝养殖品种紫扇贝500个,将紫扇贝与海湾扇贝进行了种间杂交,培育“紫扇贝(卵)×海湾扇贝(精)”和“海湾扇贝(卵)×紫扇贝(精)”杂交群体各2个,杂交群体经过5个月的养成,成活率为95%,与同期培育的海湾扇贝相比,壳高增长21.8-38.4%,体重增长75.34-119.68%,柱重增长125.43-156.2%。养成15个月后,平均壳高达到83.8毫米,体重达137.0克,其中最大壳高为93.4毫米,最大体重为206克。建立“紫扇贝(卵)×海湾扇贝(精)”和“海湾扇贝(卵)×紫扇贝(精)”家系39个,其中最优家系比海湾扇贝壳高、体重和柱重分别增长46.9%、184.7%和224.6%。建立了控制自体或同种受精的方法,形成了紫扇贝的育苗养成技术、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技术及其度夏越冬技术。
这一扇贝新品种不仅形体美观、个体大、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实验表明杂交扇贝的温度耐受范围为3-29度,能够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海区安全度夏,并可在青岛及以南海域越冬。课题实施期间共培育出商品杂交苗种1240万粒,在山东青岛市和日照市、辽宁长海县和河北昌黎县推广养殖杂交扇贝123.6亩,平均亩产3.84吨,收获扇贝474.87吨,产值达593.6万元。
验收专家组由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郑永允任组长,经过听取课题组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查核实试验、生产记录、阶段性课题工作验收意见及财务审计报告,现场测定紫扇贝、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扇贝子一代、子二代和回交子一代生长情况,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结题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