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科研服务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家座谈会青岛农大举行

时间:2014-03-17 来源:宣传部

3月14日上午,全国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专家座谈会在青岛农业大学举行,包括青岛农业大学主持的“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升与装备优化研究”等8个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的首席专家和参与专家齐聚学校,围绕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交流座谈。座谈会由农业部科教司产业技术处副处长魏锴主持,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宋希云出席座谈会。

宋希云对各位专家来校交流座谈表示欢迎,并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青岛农大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科技工作给予的关心和支持。他向大家介绍了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办学特色,重点就学校搬迁青岛以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事业取得的成绩作了介绍。

宋希云说,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服务“三农”,积极开展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他希望与会专家继续关注、支持学校发展,加强多种形式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为学校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设立于2006年,是由科技部审核、财政部批复、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调动行业部门组织开展本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切实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重大关键技术性问题。青岛农业大学主持承担的2009年度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升与装备优化研究”,设置主要依据是我国目前根茎类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不成熟、生产效率低、可靠性差,致使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严重落后于其他粮食作物,成为该领域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项目针对花生、马铃薯、大蒜、胡萝卜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物,重点从种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上解决急需的机械化技术问题,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将形成一批实用技术成果和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研发团队。承担研究任务的团队主要成员已圆满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机械化挖掘收获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据了解,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自2006年启动以来,筛选培育了一大批新品种,推进了良种良法配套,提升了粮食持续增产能力;研发了一批轻简高效种养技术,推进了农机农艺结合,提高了粮食和农业生产效率;强化了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提升了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水平,保障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创新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提高了土地和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支撑了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项目管理方面,建立了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和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的评价考核机制,探索了项目承担单位的择优委托机制和项目经费的稳定支持机制,强化了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的联合协作机制。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行业专项研发新品种1405个、轻简化实用技术1412项、新工艺102个、新产品414个,建立技术示范区6000余个,撰写和发放实用技术手册和明白纸200万余份,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50万人次。

作者:刘晓华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