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由我校王宝维教授主持的“动物源纤维素分解菌发酵秸秆技术研究”和“豁眼鹅(五龙鹅)抗性及抗病功能基因的克隆”两课题,分别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鉴定认为两课题在总体上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动物源纤维素分解菌发酵秸秆技术研究”课题由青岛市科技局下达。与会专家听取了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查阅了相关技术资料,通过质询、答疑及讨论,形成了鉴定意见。
鉴定认为该研究首次从鹅盲肠分离鉴定到1株高活力纤维素分解菌F67——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草酸青霉,并进行了系统的特性研究。基于草酸青霉F67的混合菌株互生以及混合菌株发酵的系统深入研究,确定了最佳产酶组合的混合菌株以及秸秆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固态发酵,使秸杆中的NDF、ADF和CF含量分别大幅下降,各种氨基酸含量提高了100%~200%。同时研究出适合在农村和企业推广应用秸秆发酵技术的新工艺和生产模式。
同时,课题组还对草酸青霉发酵鸡粪生产工艺的深入系统研究,确定了发酵鸡粪的最佳工艺条件,使鸡粪中的氮、无机磷、有机质的含量分别显著提高;粗纤维的含量、氨气浓度大幅降低;发酵后的鸡粪大肠杆菌值也明显高于未发酵鸡粪;寄生虫卵死亡率为96%;臭度达到M2级(微弱的臭味)。对草酸青霉溶磷机理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体外对骨粉、CaHPO4和Ca3(PO4)2溶磷效果分别提高了701.75%、586.03%和680.73%;0.3%草酸青霉发酵液使鹅体内磷的表观消化率提高了13.15%。
“豁眼鹅(五龙鹅)抗性及抗病功能基因的克隆”项目研究,克隆了五龙鹅MHC classⅠ基因,并测定了cDNA序列和DNA序列长度。确定了MHC classⅠ基因在各组织中表达量的关系,分析确定了MHC class I DNA序列存在21种常见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并利用同源建模发现该蛋白的构成。
研究了HSP70在鹅心肌中的表达规律,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对五龙鹅HSP70进行了表达、提纯与鉴定,并对HSP70与病毒多肽形成复合物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五龙鹅GIg分离纯化的条件,并开展了其分子特性研究。首次分离到鹅高纯度的GIgY和GIgM及相应的H链、L链、Fab段和Fc段,确定了IgY和IgM分子量。此外,对五龙鹅免疫器官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五龙鹅免疫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