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穆平教授主持的“旱稻抗旱QTL与玉米、小麦的比较基因组研究及精细定位”课题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课题在抗旱遗传基础的分析、QTL标记与辅助选择相结合等方面有创新,分析鉴定出旱稻和玉米间共有的抗旱QTL,为抗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经对不同水稻群体抗旱相关性状比较分析,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精细定位了抗旱相关的QTL,为提高后代选择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用回交群体验证了重要抗旱相关性状QTL效应,并选出6个抗旱优良品系。
生命科学学院盖树鹏副教授主持的“山东省玉米品种(系)分子鉴定系统的研制”课题,建立了适用于玉米品种(系)真实性鉴定的技术体系,该体系操作简便、周期短、准确率高、适应性广;建立了纯度分析体系,筛选出6个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新引物,既可以鉴定样品中的自交株和杂交株,又可以检出大部分异型株;建立了纯度的分子鉴定与田间鉴定回归方程,校正了分子检测与田间鉴定结果的差异,提高了室内分子检测的准确率。还根据分子检测自交系的遗传差异,组配杂交组合,培育玉米新品种1个。专家组对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该项目密切联系玉米育种和生产实际,在分子标记遗传差异与品种选育结合、品种(系)分子鉴定方法等方面有创新,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郑国生教授主持的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国外晚开花牡丹种质引进与利用的研究”,在花期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功能研究、解决牡丹花期不遇和杂交育种以及建立牡丹辐射育种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提出了牡丹核心种质构建策略,利用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牡丹核心种质63个;建立了牡丹多地采集花粉、花粉贮藏、异地杂交育种的花期育种体系,解决了杂交育种花期不遇的关键技术问题,配制杂交组合150个,收获种子103份;探索了花粉管通道遗传转化、诱变倍性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育种新技术,建立了辐射诱变育种体系,从辐射后代中选出观赏价值较高、花期较晚的新品系2个;丰富了牡丹目标花期分子育种的基因材料;筛选出适宜延长群体花期的牡丹晚花品种12个,丰富了牡丹品种资源。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整体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