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科研服务

旱地小麦青麦6号考察纪行:盐碱滩上创奇迹

时间:2013-06-10 来源:宣传部

盐碱滩上创奇迹

——旱地小麦“青麦6号”考察纪行

又到麦收时节。

6月7日,受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院长林琪教授邀约,记者随青岛农业大学旱地小麦育种团队赴山东滨州、东营,考察旱地小麦“青麦6号”在盐碱地的生长情况,并实地观摩专家组实地测产验收。

农户、专家齐称“震撼”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趁着这个间隙,林琪教授向记者介绍起了“青麦6号”的有关情况。

“青麦6号” 是林琪教授于2007年选育成功的一个抗旱小麦良种,具有丰产、抗旱、品质优良和适应性好的特点,曾分别于2010 年和2012年创出旱地全生育期无浇水情况下,千亩方和百亩方平均亩产620.7公斤和703.5公斤的高产纪录,其中一个十亩方平均亩产更达到712.9 公斤。该品种早在2009年就被列为山东省小麦直补品种和主推品种。

然而,在土壤盐分含量高达0.3%的盐碱地上种植,“青麦6号”还是第一次。虽然前期考察显示长势良好,但临近实地测产验收,林琪教授的心里还是不免有些忐忑。

汽车刚刚驶进位于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李家村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核心示范区”,种植户张汝和就快步上前,一把拉住林琪教授的手,急匆匆地向麦田走去。

看着眼前一望无际麦田,我们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田边的沟畔里泛着白蒙蒙的碱花,纷乱的芦苇长出一人多高,而田里的麦子却是杆粗叶肥,穗大粒饱,微风吹来,麦浪滚滚,一轮轮金色的涟漪从眼前荡溢开去,好一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丰收景象,哪里还有半点盐碱荒滩的影子。

看着我们惊讶的表情,张汝和面露得意。他笑盈盈地对林琪教授说:“林教授,我说这块麦子今年每亩能打1000斤,您看怎么样?”

林琪教授稍作沉吟,轻轻地摇了摇头说:“1000斤不可能,能打800斤就不错了。”

“不可能,绝对能打1000斤。”张汝和固执地坚持着。

看着他认真的表情,林琪教授笑着说:“那这样,要是每亩能打800斤,我奖励你2000元,要是能打1000斤,我奖励你5000元。”

这时有人插话:“弄反了吧,小麦丰收了应该老张奖励林教授才对!”

顿时,麦田边响起了一片爽朗的笑声。

要开始测产了,课题组的穆平博士想把写着“青麦6号”的牌子插上,可是一连几次,不锈钢做的牌子秆却没能插住。一旁的张洪生博士接过来,两手握秆,猛地向下一杵,尖尖的杆头虽然插进了地里,可牌子的焊接处却被震裂了,只能歪着“头”立在哪里。后来还是老张的儿子小张帮忙进行了焊接,这才把“头”正过来。

参加此次测产的专家分别来自山东省农科院、省农技推广总站、泰安市农科院和滨州市农业局,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黄承彦研究员任组长。他们分成两组,按照有关测产验收办法,选取了8个点开始紧张的测产验收。

在等待测产结果的空档里,张汝和给我们介绍了他的情况。他承包的这片地有5000多亩,以前是盐碱荒滩,只能长些芦苇和杂草,情况稍好些的也只是种点耐盐碱的棉花,对于种小麦他们连想也不敢想。正是因为种种顾虑,所以去年一直延迟到11月份才播种,5000亩中有1000亩种了“青麦6号”。

可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盐碱地上不但第一次长出了小麦,而且长势更是出乎意料。特别是“青麦6号”,用他的话说,那真是令人“震撼” 。老张的儿子小张开玩笑地说:“不要叫‘青麦6号’了,就叫‘神奇的种子’吧。” 那些当初嘲笑过他的村民,这下也都心服口服了。

经过紧张的计算、复测,结果摆在了大家的面前:8个取样点次平均亩穗数55.31万,平均穗粒数23.4粒,按常年千粒重38克计算,折合理论亩产418.23千克。

面对这样的结果,专家们连连称奇:这里的土壤含盐量达到了0.3%,有这样的产量表现,给我们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

“渤海粮仓”一匹“黑马”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然而受淡水资源匮乏和土壤瘠薄盐碱等因素制约,环渤海山东、河北、辽宁、天津三省一市中,有4000多万亩的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的盐碱荒地,粮食增产潜力巨大。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成为制约我国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增产粮食的重要突破口。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是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和天津市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建立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在环渤海低平原区的山东、河北、辽宁和天津等地建立一批粮食增产增效示范区,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目标。

参加“渤海粮仓”项目,对“青麦6号”来说,是一次机遇,但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虽然多次试验示范已经证明,“青麦6号”有着丰产、抗旱、品质优良和适应性好的显著特点,但要在盐碱地上种植,林琪教授心里还真是没有底。

经过反复权衡,林琪教授决定接受这次挑战,即使失败了,也能得到一些经验,为培育更好的种子提供借鉴。

而对于示范区的农户们,心里就更加没有底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想过要在盐碱滩上种小麦。虽然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专家的指导,但他们的心里仍然半信半疑。

想起去年小麦播种时的情景,张汝和告诉记者:当时有很多村民围观,有的人不屑地嘲笑说,从来没有听说能在盐碱滩上种麦子,咱就等着明年看笑话吧。

想看笑话的人没能如愿。虽然播种的时间有些晚,但麦苗还是如期地钻出了地面。往年一片荒芜的盐碱滩上,渐渐地变得绿油油的一片。

就在这时,“问题”也出现了:苗期的“青麦6号”苗量明显偏少,稀疏的麦苗让种植户对“青麦6号”充满了担忧。

情况传来,林琪教授却非常轻松:“出水才见两腿泥。‘青麦6号’最大的特点就是分蘖能力强,我对自己的种子有信心。”

果然,开春以后,情况明显改观。“青麦6号”苗量逐渐增多,特别是到了生育后期,其耐干旱、适应性强的特点在没有水浇条件的盐碱地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无棣县的示范区里,我们看到了同样的情景。

“青麦6号”,真真正正地成了“渤海粮仓”的一匹“黑马”。

盐碱地上再建新功

离开滨州的“渤海粮仓”示范区,我们继续驱车前往东营市的黄河农场考察。

黄河农场位于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黄河入海口尾闾,东临渤海,北靠黄河,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地多为盐碱滩涂改造而来。

进到场区,我们没有停留,直接向田间驶去。远远的,片片金黄涌入眼帘,紧接着,阵阵麦浪开始在车窗外荡漾、翻滚。要不是沟渠边片片丛生的芦苇和在金色麦浪中点点摇曳的碧绿苇影,真不敢相信这里就是曾经的盐碱滩涂。

农场管委会的胡春喜主任等一行人已经早早地等候在地边。胡主任带着我们看了一块又一块“青麦6号”种植田,不停地指点着、讲解着,脸上溢满了兴奋。

我们也注意到,这一路走来,林琪教授的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我们知道,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一定是幸福的、自豪的。因为,看到这一切,连我们的心里也充满了幸福和自豪!

回程的路上,林琪教授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作为山东省直补品种和旱地小麦主推品种,“青麦6号”已经在全省旱地得到了广泛地种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山东旱地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后,我们将在继续推广旱地种植的同时,加大在盐碱地的推广力度,让“青麦6号”在山东乃至全国的盐碱地上再建“新功”,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朋友的生产致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们祝福林琪教授,也祝愿“青麦6号”越走越远、越来越好。

林琪教授(左二)考察“青麦6号”

作者:陈太安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