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我校教授环境艺术学院院长刘庆华教授主持的“耐冬山茶种质资源及品种分类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研究在耐冬山茶品种分类、抗寒机理研究、快速繁育技术上具备创新性,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受山东省科技厅委托,山东省林业局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技术和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察看了有关现场,审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质疑答辩和讨论,形成以上鉴定意见。
“耐冬山茶种质资源及品种分类研究”对崂山及其附近岛屿的耐冬山茶野生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首次对山东境内的耐冬山茶栽培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分析研究,采用比较形态学、细胞学、数量分类学等方法对耐冬山茶进行了品种系统分类,将其定为19个品种,并由课题组对18个品种进行了定名。
课题组通过对耐冬山茶抗寒性的研究,证实了叶片结构特征与其抗寒性的显著相关性。研究发现,耐冬山茶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越大,抗寒越强;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介于零下12~18℃;并根据相关指标筛选出了8个耐寒品种。 课题组还对耐冬山茶的快速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位于母株树冠北面的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梢部枝条作插穗,选用河砂作基质,通过相关措施可使生根率高达73.3%。(完)
(山茶花,资料图片)
【资料一】
青岛地区山茶(耐冬)为中国山茶自然分布的最北端,因为对当地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故在冬、春两季开花,且花大色艳,故被当地人称为“耐冬”。另有一种称为“耐春”,开花较耐冬晚,因数量少未普及。
山茶(耐冬)自然分布树群原于青岛近海的长门岩、千里岩、大管岛、小管岛等海岛上,明代中期由崂山道士引植入崂山,后繁殖于崂山各道教庙殿院内。
80年代,青岛城市园林绿化应用山茶(耐冬),青岛植物园首先大批繁殖,各新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中多有栽培,结束了青岛市冬季露地无花的历史,是极受市民喜爱的花种。1988年3月,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定为“市花”。
山茶(耐冬)叶光滑厚敦,四季长青,对土壤要求不高,青岛市民常常用作嫁接南方茶花的砧木。隆冬时节,满树花朵争相怒放,象征青岛市人民忠厚随和、不屈不挠及以助人为荣的品格和精神。(资料来源:青岛市情网)
【资料二】
山茶花,耐冬,古名海石榴.属常绿灌木或乔木。山茶是中国传统名花,世界名花之一。因其植株形姿优美,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而受到全世界园艺界的珍视。
学名:Camellia japomica;
英名:Common Camellia;
别名:曼陀罗树、薮春、山椿、耐冬、山茶、晚山茶、茶花、洋茶;
科名:山茶科;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或灌木,株高可达15M。树干灰褐色。叶互生,卵形至椭圆形,边缘有锯齿,革质,有光泽。当今世界山茶花品种已发展到5000余个,中国有300余个。
我国山茶的栽培早在隋唐时代就已进入宫廷和百姓亭院了。到了宋代,栽培山茶花之风日盛。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以“门巷欢呼十里寺,腊前风物已知春”的诗句,来描写当时成都海六寺山茶花的盛况。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群芳谱》,清代朴静子的《茶花谱》等都对山茶花有详细的记述。到了七世纪时,山茶首传日本,十八世纪起,山茶多次传往欧美。
山茶在园林应用方面极其广泛。山茶树冠多姿,叶色翠绿,花大艳丽,花期长,值冬末春初开花。江南地区可丛植或散植于庭园、花径、假山旁或草坪、树丛边缘来装点景色。也可片植为山茶园观赏。
山茶花是我国西南的“八大名花”中最享有盛名的一种,现在是云南省的省花和昆明市的市花。
云南山茶花生长暖湿地区,栽培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幼苗可盆栽,以半阴半阳和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最为理想。 云南山茶花的特点是花期特长,花形硕大而美,花色以红色为主调。有条件的地方若成片栽植,当花期繁花满枝头时,灿若彩霞,景色异常美丽。
山茶花为我国著名观赏花卉,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极多。除栽培观赏外,其木材细致可作雕刻;花供药用,有收敛止血之功效;种子可榨油。
山茶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被誉为花中珍品。(资料来源:滇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