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培养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全国双百人物”李登海等杰出人才,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青岛农业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华诞。来自海内外的“农大人”齐聚学校,与各界领导、嘉宾一道,共同回顾青岛农业大学6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共同庆祝青岛农业大学建校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等领导到会祝贺。
成立于1951年的青岛农业大学,前身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全国两所中等农业学校之一——莱阳农业学校,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莱阳农学院,2001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青岛市城阳区建设新校区。2007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点由莱阳市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由一所单科性的小规模学校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农科和生物学科特色鲜明,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学科相互支撑的多科性大学,累计为社会培养出遍布海内外各行各业的6万余名全日制毕业生和9万余名成人教育学员。目前,学校有2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举办64个本科专业,在校研究生和本专科生27000多人,继续教育学生10000多人。
60年来,学校几代人始终把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密切结合生产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推广科技成果,广泛开展各类人才培训和技术指导。上世纪70年代,学校首创我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80年代,首创我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解决我国饲料紧张局面,推动畜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和夏花生大面积亩产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实现我国粮油作物大面积丰产做出了贡献,分别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面对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积极调整学科结构,转变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在植物育种与栽培、动物育种与饲养、植物病虫害控制、动物疾病控制、旱作农业技术、真菌资源利用、仿生农药、肥料与植物营养、农业科技传播等传统优势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生物转基因育种、细胞工程技术、挖掘类收获机械、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利用、农产品安全、合作经济研究、动漫创意与制作等新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恢复莱阳农学院以来,学校获得政府科技成果奖励45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省部级一等奖14项。2000年以来,学校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11项,转让金额3782万元,创造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师生社会服务的足迹遍及山东和新疆、贵州、安徽等祖国各地。
据介绍,60年的成就为青岛农业大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十年,青岛农业大学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抓内涵,建机制,增活力,上水平”的办学思路,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激发内部活力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争取在未来十年内把青岛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师资力量更加雄厚,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校园文化先进,条件设施完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更高的教学研究型特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