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代楷模李登海:一生情系一粒种
齐鲁网9月20日讯(山东台记者 高昌杰 高杰 孔凡兵)他44年坚持玉米新品种选育,七次改写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纪录,为国家增加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山东广播电视台20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为您介绍育种专家李登海的先进事迹。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秋收时节,位于莱州的这片试验田绿意盎然,来自全国的玉米品种在这里摆开擂台。虽然品种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叶片上冲的紧凑型玉米。目前,全国玉米种植80%以上都是紧凑型品种,而在30多年前,平展型玉米还是主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表示,“大面积全国平均单产那时候才100多公斤,现在达到了400多公斤,这个提高速度还是很快的。”
由平展型转向紧凑型品种,引领这个方向正是李登海。上世纪70年代初,李登海是村农科队队长,无意间看到的一份报告,让他很震撼。当时美国农民华莱士种植的玉米亩产达2500斤,而人多地少的中国,玉米亩产与美国相差近10倍。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李登海说:“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提高单产 美国的农民能够开创美国的玉米高产道路 我是中国的农民 我也要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
高产攻关,对于李登海这样一位初中学历的普通农民来说,谈何容易。李登海来到山东莱阳农学院进修,1年学完4年课程,此后历经8年,他尝试各种办法,终于发现了紧凑型玉米的高产可能性。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 把平展型的玉米叶片 拉成紧凑型 再把紧凑型的玉米叶片改成平展型 结果基本是一样的 紧凑型要比平展型的增产20%左右。”李登海说。
1979年秋,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掖单2号”玉米品种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的李登海,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夏玉米一年一季,而培育一个新品种,至少要七八年。从1978年起,李登海决定冬季到海南加代繁育。搭窝棚、铺稻草、点油灯、吃咸萝卜丝,他像迁徙的候鸟,追逐着南北两个“太阳”,一晃就是37年。这期间,他只和家人一起过了一次团圆年。
44年,121代育种,李登海选育了五代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春玉米亩产突破1500公斤,创造我国高产纪录;夏玉米亩产突破1400公斤,创造世界高产纪录,李登海兑现了当初的誓言,美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李登海说,他最爱唱的一首歌是《三百六十五里路》,好像这首歌就是为自己写的。
记者手记:一双胶鞋,一顶草帽,一口浓重的家乡话,这是农民李登海;一生离不开苞米地,一世离不开育良种,数次刷新中国夏玉米单产纪录,这是科学家李登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为国保安全,这是时代楷模李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