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典型的半湿润易旱区,而今年又是连续第四年出现春旱,面对地里“喊渴”的农作物,青岛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早已冲到了节水抗旱的第一线。青岛农业大学培育的耐旱小麦“青麦6号”、“青麦7号”被誉为“耐旱王”。良种还需良方配,农技部门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也已经出现在大田作物中。
良种10年培育出“耐旱王”
“现在是小麦生长关键时期了,水要是跟不上会直接影响粮食产量。”作为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以及国内抗旱作物育种专家,每当青岛出现旱情,林琪教授都会格外关注。
林琪教授介绍,整个山东省共有5000万亩小麦田,其中约40% 的旱地不具有水浇条件。旱地小麦平均亩产只有水浇地的一半,这严重影响了小麦总产量的提高。林琪在从事科研工作不久后就选择了一个“难题”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那就是培育旱地小麦新品种。经过10年的实验室与大田实验,林琪教授最终成功育成了高抗旱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青麦7号”。“青麦6号”在2009年就被列为山东省小麦主推品种和直补品种。其独特品质使其在全年不灌溉、只“靠天吃饭”的状态下,也能获得大丰收。
2013年,青麦6号和其他小麦品种同时入选我国重大农业科技工程“渤海粮仓计划”,在第一年就创造奇迹,创下了实打平均亩产449.01公斤的优异成绩,被称为“神奇的种子”。现在,“青麦6号”被列为科技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山东示范区首推品种,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开辟了新路。目前,林琪教授的抗旱良种已经在胶州、平度、莱西、即墨等粮食种植区的旱地广泛种植,效果甚佳。
《半岛都市报》 2016年4月13日 A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