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大众日报:“聚宝盆”长出“摇钱树”

时间:2004-01-05 来源:大众日报

我国众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尽人意,连续四年获得了国家、省多项科技进步奖项的莱阳农学院,许多科研项目却被广泛转化并应用,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聚宝盆”长出“摇钱树”

高校是个“聚宝盆”!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同感。我国高校目前拥有理工农医类科技人员60多万人,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高校每年大约产生近万项科技成果。以2001年统计数字为例,全国高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1项(全国2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4项(全国137项),发明奖8项(全国12项)。
  但是,目前高校科技成果真正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只占高校科技成果的10%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科研成果,经过科研人员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苦心钻研,最终却只能静静地躺在保险柜甚至被遗弃在故纸堆里。
  难怪局外人惊呼:高校是“捧着金碗要饭吃”!
  一鸣惊人
  近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高校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前100名排序》中,山东共有7所高校入围。莱阳农学院排第34位,在全省位居第一。
  莱阳农学院的脱颖而出让人惊奇:即使在山东,莱阳农学院也绝对算不上“名牌”。但这个“小弟弟”却在成果转化上抢尽风头:不说目前已经“炒”得火热、国际上都领先的牛克隆技术,就是手头几个大的成果也足以让分管科技的副院长王金宝骄傲:“我们的‘鲁花11号’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拟银杏杀菌剂、灰树花多糖提取技术等成果,都是近几年获得的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都被广泛应用,已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学院科研处处长单虎自豪地说:“以社会经济效益为标准评判,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至少是70%!”
  莱阳农学院实现科技成果高标的转让是在1999年。被转让的,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生农药“绿帝”,它是莱阳农学院孟昭礼教授历经15个春秋研制的,以500万元的价格转让,至今全国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8000多万亩粮果油菜作物广泛使用了该产品,每年新增经济效益30亿元。
  冲破观念樊篱
  观念是束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桎梏。
  我国《高教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至今仍有一些高校片面地把自己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单一的功能上。科研人员搞成果转化,被视为“不务正业”,是“没有本事”(写不出论文来),“一头钻到了钱眼里”。
  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在很多高校,科研仍是单纯为教学服务的:申请课题,不是自己根据市场需要、生产实践来寻找、确定;申请经费,拨多少是多少;出成果,写论文,鉴定,评奖,用做职称评定的筹码。科研成果的最终结局,就是职称表“成果”一栏中密密麻麻的钢笔字。至于它能否对社会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很少有人问津。
  莱阳农学院则提出了“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用配套项目资金、科研工作量津贴、重奖等手段引导科研人员彻底转变观念,将自己的成果迅速产业化。院长周学宝说:“确定科研题目时,我们把产业化作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对能够迅速产业化的项目,倾全院力量支持。”
  副院长王金宝告诉记者:“高校不能再以‘象牙塔’而沾沾自喜,它的成果必须贴近经济建设主战场,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我们把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项目作为全院的‘一号工程’”。
  用产业化做“标尺”
  牛克隆技术可以在实验室里工厂化复制出大量的优质高产牛胚胎,再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在短时间内获得纯种优质的奶牛或肉牛,加快牛品种的改良速度,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抢占这一制高点,莱阳农学院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现代化“胚胎工程中心”,又引进胚胎工程专家柏学进、董雅娟夫妇主持攻关。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专门的实验楼,购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把牛克隆技术作为学院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进行扶持。
  2001年11月3日和6日,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生长的体细胞克隆牛在莱阳农学院诞生;2003年10月8日,我国首例玻璃化冷冻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又诞生在这里;10月29日和31日,体细胞克隆牛的两例自繁后代也是首先诞生在莱阳农学院。
  得到青岛校区300平方米别墅和一辆帕萨特轿车重奖的柏学进夫妇说,如果没有学院领导的鼎立支持,没有对克隆技术广阔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没有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克隆牛技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一所普通高校里日臻成熟和完善。
  孟昭礼教授也有同感:“仿生工程技术课题组是由院内4个单位、5个专业的专家组成的,学院也先后投资300多万元为我们打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如果只凭我个人单打独斗,‘绿帝’不可能呱呱坠地,更不可能以高价格转让。”
  如今在莱阳农学院,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评价,不是单纯看他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他的科研成果转化是更重要的筹码。“绿帝”成功转让后,莱阳农学院重奖孟昭礼教授40万元,对课题组重奖40万元,并给予30万元的科研经费奖励。
  导向的作用是明显的。现在,莱阳农学院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选题时,都充分考虑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围绕着成果能否迅速产业化大做文章。
  资金障碍是道槛儿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经常主动跑到高校寻求最新科技成果,并且主动出资资助高校搞科技创新。而在我国,更多的则是高校“低三下四”找企业。
  科技成果转化还有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就是资金问题。以2001年为例,全国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研经费174·5亿元,看起来数目不小,可分散到各个高校,无疑是杯水车薪。
  我省也不容乐观。《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明确规定,到2000年,科学研究与试验资源的投入要达到GDP的1·5%,但我省2002年该项投入的比例才达到0·68%,全国是1·1%。而与此相对照,发达国家在2%以上,韩国是3%。
  以莱阳农学院为例,每年争取科研经费在1000万元左右,学院本身还要东挪西凑投400万元左右,加起来不到1500万元(不足200万美元)。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
  学院的另一位科研骨干宋爱荣教授,最初进行灰树花多糖提取工艺研究时,需要购买药品和实验材料,其中仅购买一个发酵罐就需要60万元,为了节省有限的资金,宋爱荣和工程系的教师一起设计发酵罐,找加工厂加工,尽管节省了30万元,但耗去了他们整整一个暑假的宝贵时间!尽管如此,宋教授也很知足,因为他知道学院已经尽力而为了。
  在国外,科研、成果转化和工业化生产三个阶段的投入比例是1∶10∶100,而我国则为1∶0·1∶100。成果转化需要的资金严重匮乏。尤其是高校科技成果的中试经费,很难从财政上争取,高校本身也是“囊中羞涩”,企业更不愿意冒险投入资金,它需要的只是“即食面”——买来就能用的成熟技术。
  当然,也不能以偏盖全。截至目前,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委共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8亿元,通过这个资金的带动作用,吸纳了地方和企业的配套资金24·4亿元,用于项目转化资金。利用这些启动、实施资金,到2002年底,共开发出各类动植物新品种1245个,新产品1305个,获得各种专利授权228项,实现工业增加值33·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5·2亿元,出口创汇8300万美元,利税16·9亿元,新增工作岗位4万余个。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束缚在观念,最大的瓶颈是资金。这是高校之所以成为“最穷的富翁”(科技成果多)和“最富的乞丐”(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积极投入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让高校这个‘聚宝盆’真正成为国家的‘摇钱树’。”莱阳农学院党委书记于玄德这样呼吁。
  □ 本报记者 马景阳
  (大众日报,2003年12月24日)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