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青岛11月25日电 “我养了十几年的扇贝,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好看的扇贝,最大的竟然将近半斤重……”11月21日,胶南扇贝养殖户葛明军看着刚从自己养殖场捞出来的扇贝非常兴奋,他养殖的这种贝壳为漂亮的紫红色的扇贝目前在国内可是“稀罕物”,这是青岛农业大学王春德博士把产于南太平洋的紫扇贝与我国海湾扇贝进行杂交培育出的新品种。受农业部委托,青岛市农委组织国内贝类专家日前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现场结题验收。
该项目为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项目“紫扇贝引进与种质资源利用”,由青岛农业大学王春德博士主持,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青岛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承担,于2008年7月正式启动。
据王春德博士介绍,我国北方的扇贝养殖业目前以海湾扇贝为主,但由于其本身个体较小,加上近年来养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等问题的困扰,导致商品贝规格越来越小,在国际市场上沦为低档产品。另外,种质退化也导致育苗养殖过程中较高的死亡率,2007年海湾扇贝亲贝死亡率高达约70%。培养出一种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的扇贝品种,对扇贝养殖业的发展极为迫切。原产于南太平洋的紫扇贝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养殖种类,贝壳为漂亮的深紫色,最大壳高可以达到15厘米,而且由于紫扇贝和我国现在大量养殖的海湾扇贝同属于Argopecten属,有利于实现种间杂交的成功。
早在2007年王春德博士就开始进行紫扇贝引进工作,引进后将其与海湾扇贝进行了种间杂交,成功建立了控制自体或同种受精的方法,形成了紫扇贝的育苗养成技术、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技术及其度夏越冬技术。两年来,共培育“紫扇贝(卵)×海湾扇贝(精)”和“海湾扇贝(卵)×紫扇贝(精)”杂交群体各2个,建立“紫扇贝(卵)×海湾扇贝(精)”和“海湾扇贝(卵)×紫扇贝(精)”家系39个,其中最优家系比同期培育的海湾扇贝壳高、体重和柱重分别增长46.9%、184.7%和224.6%。
专家指出,紫扇贝和海湾扇贝都是雌雄同体扇贝,在两种雌雄同体扇贝间进行种间杂交在国际上尚属首例。根据专家现场测定,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杂交子代经过5个月的养成,成活率为95%,与同期培育的海湾扇贝相比,壳高增长21.8-38.4%,体重增长75.34-119.68%,柱重增长125.43-156.2%。养成15个月后,平均壳高达到83.8毫米,体重达137.0克,其中最大壳高为93.4毫米,最大体重为206克。除了具有形体美观、产量高的优点外,该扇贝的营养也很丰富,很多个体由于富含类胡萝卜素,肉柱和扇贝边都呈金黄色,肉质鲜美,专家现场品尝后对它的口感给予了一致的好评。
王春德博士介绍,传统的海湾扇贝的生长期只有一年,一年后生长就基本停滞直至死亡,而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的杂交新品种生长期在两年以上,可以达到较大的商品规格。此外,杂交新品种的适应性也很强,实验表明杂交扇贝的温度耐受范围为3-29度,适合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海区养殖,课题实施期间已在山东、辽宁和河北等地进行了中型规模试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