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紫扇贝被成功引进
青岛育出北方扇贝养殖优良新品种
本报讯 北方沿海扇贝养殖种质退化严重、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记者近日获悉,青岛农业大学王春德博士率领课题组首次在国内培育出紫扇贝及其与海湾扇贝的杂交品种,明年新扇贝就有望走上百姓餐桌。
日前,青岛市农委组织专家对这一项目研究进展进行了现场验收。该项目由王春德主持,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青岛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承担。
据介绍,我国北方的扇贝养殖业目前以海湾扇贝为主,但由于其本身个体较小,加上近年来养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等问题的困扰,商品贝规格越来越小,在国际市场上沦为低档产品。另外,种质退化也导致育苗养殖过程中较高的死亡率。原产于南太平洋的紫扇贝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养殖种类,贝壳为漂亮的深紫色,最大壳高可达到15厘米,而且由于紫扇贝和我国现在大量养殖的海湾扇贝同属于Argopecten属,易实现种间杂交的成功。
从2007年开始,王春德课题组就开始进行紫扇贝引进工作,并用紫扇贝与海湾扇贝进行种间杂交以对海湾扇贝进行种质改良。2008年,课题组培育紫扇贝(雌)和海湾扇贝(雄)杂交扇贝稚贝580粒,同时获得海湾扇贝稚贝650粒进行对照。经过8个月的养殖,杂交贝比海湾扇贝平均壳高、壳长和壳宽分别大27.3%,25.2%和19.3%,体重提高107%,个体最大的杂交贝达到87.4克,相当于虾夷扇贝两年的生长量。2009年,课题组培育出紫扇贝自交及与海湾扇贝正反交家系和群体近20个,获得稚贝约200万粒;并且利用2008年培养的杂交一代进行回交,已培育出第二代家系。
专家介绍,紫扇贝和海湾扇贝都是雌雄同体扇贝,在两种雌雄同体扇贝间进行种间杂交在国内国际上尚属首例。目前,王春德课题组已初步建立了两种雌雄同体贝间杂交的技术,并已申请专利。
据了解,下一步,在继续进行优良扇贝品系培育的同时,课题组还将针对紫扇贝个体大、寿命长的特点,试验秋季育苗、南方越冬并养殖到第二年年底的新养殖模式,并根据我国沿海的水温年度变化范围确定紫扇贝的适养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