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青岛农大学生两年拍20部微电影 自导自演自写剧本

时间:2014-04-11 来源:青岛日报/青报网

简文霞主演的音乐片《和你一样》

《和你一样》获得第十三届山东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微电影大赛一等奖

《和你一样》中的温情一幕

青岛日报/青报网讯 青岛农业大学拥有我市唯一一个“山东省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工作室”,十五六名大学生是这间工作室的“主人”,他们在课余时间自己创作剧本,自己担当导演、演员、摄像、剪辑、剧务等一系列电影行当,把自己心中的故事集结成篇,在网络上与人分享那一场关于青春与梦想的共鸣。这个建于2011年12月的工作室,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出品20部微电影,其中有15部作品在山东省微电影展映、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山东省大学生“快乐创业”微电影大赛等专业赛事上获大奖。

“我们可以提供拍摄场地,有正规的组织、资金、人员管理,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只要学生们有了好的选题,就可以向工作室申请器材进行拍摄、制作。”微电影工作室的负责人邢祥虎颇为自豪地表示。

邢祥虎介绍说,看来,虽然工作室配备了器材,还是有学生不惜自费2万多元添置了5G单反相机、灯光、反光板、轨道车等拍摄装备,就为了拍出更高品质的微电影。

该校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简文霞曾经是个爱跳舞的女孩,由她担任副导演和主演的音乐片《和你一样》,讲述了一个因脚受伤自信心受到打击的女孩,最终重新站起来和姐妹们一起登上舞台的追梦故事。片子只有5分多钟,但由于片中设计了手语情节,简文霞竟然在全校搞了一次手语演员征集,然后培训了半年多,才进入拍摄阶段。据悉,这部作品获得第十三届山东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微电影大赛一等奖。

“现在不仅专业摄像机可以拍,普通相机、手机也可以拍,影视制作的门槛越来越低。”邢祥虎表示,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影视前期拍摄的技术壁垒被打破,使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微电影的拍摄和发布,“拍电影”早已不是电视台或专业制片厂的专利。“2010年之前,‘微电影’还被定义为短片,现在它已经迅猛发展至火爆的程度,它的传播方式、美学风格等都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的‘热词’。”

延伸阅读

中学生也拍微电影

3月25日,青岛市第三届中学生电影节启幕。这几乎已成为每年一度中学生们的“电影盛会”。而就在第二届中学生电影节上,我市中学生自主拍摄微电影多达53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原先以高中生为主导的中学生微电影创作,正在出现“低龄化”趋势,我市不少初中生也能“玩转”微电影。比如第二届中学生电影节的原创金奖微电影作品《追梦青春》,就是实验初中15岁的女孩周韫涵的作品。据了解,周韫涵为了拍这个电影,还特地带着同学们去了贫困农村取景。他们在去之前对于村里的“苦日子”做了心理准备,但真的去了现场,这些十几岁的城里孩子还是被眼前的贫困景象“吓”住了。临走时,七八个同学凑了1000元,捐给了他们取景的那个贫困家庭。或许正是这样真实的情感经历,让他们的作品打动了观众。

青岛39中校园电视台台长李博也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原先总以为高中生对微电影的驾驭更好一些,但在我们学校,初中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该校一名叫吴双的女孩,初一时就参与了微电影《蜕变》的拍摄,初二时又报名参加微电影《遇见》的拍摄,这两部作品也都参与了青岛市中学生电影节,分别获得了不错的奖项,“每一次创作、拍摄,他们都是自导自演,而她的积极性很高,总认为自己能做得更好。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成长与进步。”李博说。据了解,青岛39中校园电视台每周都有校园生活纪录片在QTV-6播出,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片中的主角。该校去年年底又成立了校园影视中心,鼓励每个班级都培养自己的摄影师。

青岛有30余家公司拍微电影

有人说,这是一个“微时代”,因为“微文化”大行其道。而具备微投资规模、微制作周期、微时放映、微播出平台的“微电影”,更以新生文化业态之姿迅速渗透人们的生活。

在青岛,随着中国微电影基地落户城阳,“影视之城”又多了一层文化内涵,而越来越多怀揣着光影梦想的人,开始自如地用镜头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

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青岛有30多家文化公司都在大量推出微电影,甚至一些婚庆公司都把“婚恋微电影”作为重要的业务拓展内容。(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王娉)

作者:记者 王娉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