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牛诞生记(5)
专家预计“蓓蓓”今晨诞生
烟台晚报讯 苦等克隆牛宝宝不出生,只能找它的制造人———“牛妈牛爸”了。昨天,焦急的记者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主持该项目研究的董雅娟博士和柏学进教授身上,竟意外获悉“牛妈牛爸”在生活中是一对伉俪。
董博士和柏教授两人2000年来到莱阳农学院,第二年两口子就培育出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是名副其实的“牛妈牛爸”。克隆牛成功问世了,它们能否具有正常的生殖和繁育能力,又是“牛妈牛爸”等科学家继续研究的课题。农学院领导说,他们夫妇俩为了“生”牛,和牛在一起比和人呆的时间长。
0时30分本报截稿前,记者发回消息,专家预计“蓓蓓”将在今晨诞生,接生医生已全身消毒进入产房,产房里弥漫着浓重的来苏水味。开朗风趣的董博士风趣地说:“蓓蓓一出生,我和柏教授就要升上牛奶奶牛爷爷了。” (方春明)
“梨花”呀,你怎么还不生
晨报讯(记者赵文冰赵磊)直到昨日,“梨花”的临产症状还是时而“清晰”时而“朦胧”,这着实让所有关心它的人们犯了难。
10月7日一早,学校领导、董雅娟博士、柏学进教授和专家组的4名成员,及20余名记者都来到动物胚胎工程中心实验场,观察“梨花”的临产情况,同时决定让它如何生产。在经过讨论后,专家决定如果上午梨花还是不生的话,那么下午就进行剖腹产!
可能是这一决定吓着了“梨花”,此时突然有人喊:“看,乳头开始滴奶了!”这一消息可是乐坏了在场的人,大家都纷纷跑到牛栏边观看。正在四处散步的“梨花”乳头正在不间断地滴奶。“这是明显的临产的征兆,肯定是快要生了”,专家组负责临产的戴教授说。“它在48小时之内一定会生产”,专家组的另一位专家断言。
听到这一消息,乐坏了一直在此等待的记者。但是当日下午,这一情况却又有所改变:梨花的临产表现明显地减弱,连上午可以看到的乳头滴奶的情况也没有了。于是大家上午的喜悦又消失得无影无踪。眼看着天又黑了下来,“梨花”还是在不紧不慢地散步。
就在大家都在犯愁之际,一直在牛栏外坐着的柏学进教授突然跳了起来:“看,尾巴后面那一条东西是不是粘涟?”听到这一消息后,饲养员立刻跳到牛栏内,借着并不是太明亮的月光,仔细观察。“千万别惊动它!”柏教授说,在仔细观察后,柏教授确定:这的确是粘涟,而且数量还不少。于是柏教授让饲养员把它赶回产房,并一次又一次叮嘱:临产期真的要来了,千万不要惊动它。”
随后柏教授告诉记者,如果它一直流粘涟,且不愿意站立,也不大愿意吃草的话,那真的是马上就要生产了。
直到23点记者发稿时止,“梨花”临产的症状已经十分明显,开始频频排便,举尾明显,粘涟不断流出,并且不再进食,显得十分不安。据柏教授估计,“梨花”生产已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