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隆冬,但在暖暖的阳光中似乎有了春的气息。
沉稳厚敦的藏马山,灵动飘逸的白马河,青山秀水之间的这片沃土将不再寂寞。2007年12月15日,青岛农业大学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在这里正式揭牌。与此同时,青岛农业大学王宝维等6名教授接受了胶南市政府颁发的“现代农业发展顾问”聘书。
这是胶南市大村镇与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的首个项目。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为大村镇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定期组织专家教授为大村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设计规划、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等服务,并协助该镇进行有关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大村镇将在院方的指导下,积极筹建香菇示范园、木耳示范园和现代农业产学研基地,并为其学生实习、科研试验、考察调研等提供必要的条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至此,胶南市政府与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共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多年来,胶南一直秉承“科技兴农”的理念,不断为农业注入“科技元素”,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水产品基本实现了品种优质化。但是,一组数据和对全市农户的摸底调查还是让当政者触目惊心:目前胶南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50%,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5%;在胶南,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农业科技服务!
专家指出,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牵手农业科研院校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振兴之路也无数次证明,与农业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建,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双赢”之举。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瞄准青岛农业大学的科研优势,2007年5月,胶南市政府与该校签订了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共建协议,揭开了该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崭新的一页。随之,该市一项关于现代农业产学研科技工作的实施方案也快速敲定:对镇、办事处和市直涉农部门分管农业负责人、中层骨干及基层农业办公室主任等人员,集中到青岛农业大学进行现代乡村综合管理和宏观农业知识培训;对市镇两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到青岛农业大学进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内容涉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一村一品”和农业“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化安全生产以及动物卫生防疫及标准化养殖技术等;按照农村行政村农户数200户以上设置2名农业技术指导员、200户以下设置1名农业技术指导员的标准,全市设立村级农业技术指导员1500名,作为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骨干队伍,聘请青岛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和市直有关部门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实践技能培养,使其达到国家“农业技术指导员”的职业标准;在全市设立农业科技示范村100个,每村培养骨干带头户100户,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骨干带头户培养,加大科技入户覆盖面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以跨区域的科技合作来谋求区域内的统筹发展,胶南农业正在掀起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截至目前,该市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已开展农业科技培训150场次,培训农民15000人次,培训内容涉及农业、畜牧、水产和农业法律法规等20多个方面。在培训过程中,推介优质农作物新品种20多个,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20余项,解答农民技术咨询1500人次,印发科技资料4000余份、明白纸10000份,初步构筑起了以技术指导为纽带、以培训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