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东川发布:牯牛山下的鹅鸣!花甲老教授与东川梯度种业的绿色奇迹!

时间:2025-04-10 来源:东川发布

【编者按】4月8日,东川发布以《牯牛山下的鹅鸣!花甲老教授与东川梯度种业的绿色奇迹!》为题报道了青岛农业大学王宝维教授发展生态鹅、带领东川人民脱贫的事迹。

在牯牛山下的李子沟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
鹅群的鸣叫声已此起彼伏
回荡在山谷间
这里是东川红土地上的“鹅乡”
也是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
青岛农业大学王宝维教授
倾注心血的地方
他用科技的力量
为这片贫瘠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
谱写了一首
科技羽翼下的乡村振兴诗篇!
无数次,6000里
从青岛到牯牛山
老教授的脚步从未停歇
他带领团队
顶着高海拔的寒风
走进鹅厂
踏入农家
测饲草、问民情
为东川的鹅产业“把脉问诊”
面对品种退化、市场低迷的困境
他不仅带来了科学的解决方案
更带来了希望
他深知
只有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养殖热情
于是
一场绿色革命在牯牛山下悄然展开
王宝维教授推广的
“草鹅粮”一体化循环养殖模式
让苜蓿草、秸秆发酵变成天然饲料
更营养更易吸收且粪便臭味全无
让鹅粪发酵变成有机肥
反哺农田
这片红土地上的农作物
不再依赖化肥
而是用自然的养分滋养生长
土壤更肥沃
作物更健康
鹅群更茁壮
 
 
这种生态循环的模式
不仅降低了成本
更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价值
东川的鹅蛋、鹅肉
因绿色、健康而备受市场青睐
成为农户增收的“金钥匙”!
不仅牯牛山
红土地、拖布卡、阿旺、乌龙
……
东川的沟沟坎坎
处处留下他坚实的脚印
一个个养殖场蓬勃发展起来
 
王宝维教授的脚步不仅停留在田间地头
他还将科技的火种
播撒在每一位农户心中
他或办培训班
或深入养殖场、农户家中
手把手地教农户如何科学养殖
将养殖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他与企业、合作社合作
培养东川养殖技术骨干15人以上
让科技成果在这里落地生根
 
 
如今
东川的养殖户们不再担忧
而是拥有了自己的“造血能力”
东川发展梯度种业底气十足!
 
更令人感动的是
王宝维教授不仅带来了技术
还带来了致富希望、发展方向
他探索出“科技项目+企业+示范户+农户”的
增收致富新路径
带领团队为农户送去了3800羽“五龙鹅”苗
和养殖技术
这些鹅苗
是他40多年选育的心血结晶
适应性强、产蛋率高
这种获得国家认可的优良品种
成为农户增收的“致富鹅”
在红土地镇、乌龙镇等乡镇、街道
鹅群茁壮成长
“十只鹅,一天六七枚蛋
公司按保底价收
省去了上街蹲点零售的麻烦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农户们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一声声鹅鸣
仿佛是
一曲曲由科技与希望谱写的田园牧歌!
太阳升起
五龙鹅羽翼间抖落的不仅是山野晨露
更是一个个脱贫家庭攥在手心的暖意!
牯牛山下的鹅鸣
是东川乡村振兴的号角
也是王宝维教授与这片土地
深情对话的见证
他用科技的力量
让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
用无私的奉献
让养殖户重拾信心
王宝维专家团队将实验室的论文
变成了田间地头的金蛋
东川的生态鹅产业
因他而兴
如今
东川鹅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基本形成
高原生态鹅通过线上线下“飞”向全国!
“造血式帮扶”
让东川的农户
腰包鼓起来了
笑容更灿烂了
当彝家姑娘们笑着把鹅苗分给亲戚时
产业振兴的根系已在邻里间悄然蔓延
……
目送着老教授忙碌的身影
依依不舍的彝家留客歌响起
红土地上的五龙鹅还在引颈高歌
而科技特派团的车辙又碾向了新的村落
他们的后备箱里
除了检测仪器和饲料配方
还装着无数个等待破壳的春天!
羽翼之下
山河可期
这是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也是一段科技与乡村的美丽邂逅
牯牛山下的鹅鸣
将继续回荡在这片红土地上
诉说着一个关于希望
奋斗与丰收的故事!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y9PcXmTTjJdwditQm00-w
                      http://news.qau.edu.cn/userfiles/image/news/2025/04/20250410222029598.mp4
                      http://news.qau.edu.cn/userfiles/image/news/2025/04/20250410222024330.mp4

编辑:韩明烁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