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一场大雨过后,青岛北斗果蔬专业合作社新来的5名大学生员工,正忙着按超市的订单收青椒。从早晨6点到下午2点,他们已经卖掉了4000斤青椒。
北斗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平度市明村镇古庄北村。村庄周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40多个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7月2日,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5名大学生——孙藤、柴佩佩、王海龙、刘小玲、左效会来到这个合作社报到上班,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岗位初体验 很忙很充实
一进村,记者就碰到了刚从大棚里钻出来的孙藤。她被晒得黝黑。孙藤说,从实习开始,理事长于春娇就放心地把合作社的40多个大棚,全权交给他们5个大学生管理。孙藤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目前,他们已经为大棚工人建立了晨会制度,其他管理制度也正在完善。
在气温高达37℃的大棚里,记者见到了正指挥工人清理大棚的柴佩佩。她红色凉鞋上沾满了泥土,黑色T恤上也满是灰尘。“我就是喜欢每天闻着泥土的清香工作。在这几个月,我懂得了如何以一人之力,管理好上百个工人,还有了一些营销的实战经验。”她说。在合作社工作期间,柴佩佩曾收到了五六家农资企业打来的招聘电话,待遇不比合作社差。但这个女孩,果断拒绝了这些机会:“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正是我目前想要的。我的理想是以后能够拥有一个集旅游、田园、养老于一体的度假生态园,北斗合作社就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
与柴佩佩有相似想法的还有王海龙——5名大学生中唯一的男生。身为平度人的他,很庆幸可以把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以后我打算注册自己的家庭农场,现在很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为我的未来储备‘正能量’的平台。”刘小玲对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比较精通,她在合作社主要负责财务工作。在她看来,每天晚上召开的内部研讨会,给她的收获最多。
据了解,北斗合作社采用“基地+科研+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年产值已达到一千多万元。在与这5位大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大学生们选择在这里就业,是认为这里不仅是一个蔬菜水果的种植基地,更是一个未来“农场主”的孵化基地。
厚望加股份 未来有盼头
“把这么一大片基地交给几个年轻人管理,你不怕搞砸吗?”这是于春娇的朋友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的回答总是:“我非常放心。”
于春娇初中毕业,但思维活跃,善于学习。一年到头,他都在外边跑业务,“家”里的大小事儿,如今基本交给这几个年轻人打理。于春娇介绍称,合作社为他们五个人提供了宿舍、无线网、专用厨房、可随时调配的轿车以及高于一般应届毕业生的薪水。待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大约3年左右的时间,合作社至少会拿出10%的股份给这些大学生。五人中年纪最小的左效会告诉记者:“在2013年的春季招聘会上,于春娇理事长就跟我们承诺了入股的事情,而且我们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用他的话说是‘入干股’。”
经合作社理事会商议,合作社特地拿出一个棚,种上各种蔬菜,让大学生们记录各种作物的生长周期、生长状态以及常见的病虫害。于春娇感慨道:“在这一个棚上,虽然我一年损失近10万元,但是这个投资是必须的,因为只有‘活教材’,才能让他们迅速地掌握各种专业知识。”
无论是政府会议,还是各种展销会,无论签订单,还是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于春娇只要出门,就会带上几个大学生,让他们跟着去“见见世面”。于春娇希望这些大学生,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都能独自管理一个基地,既能跟大企业谈业务,又能到大棚里边指导农业生产。
据了解,北斗合作社在2013年春季到青岛农业大学招聘时,有60多位大学生提交了简历。“以合作社的名义去招聘,没想到报名人数这么多,而且大学生对到合作社就业也比较认可,这令我们非常意外。”于春娇说。
社员和家长对他们的选择褒贬不一
村民、社员和家长,对大学生来合作社上班褒贬不一。
合作社社员于忠海很不理解这几个大学生的选择。他说:“我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再回到农村上班。这太屈才了!到合作社上班,总感觉不是特别好的事儿。只要有机会,还是应该跳槽。”在此打工的孙振玲大爷,力挺这5个大学生:“不管干哪一行,只要认定目标,就要全力去打拼,哪一行都能出状元。”
记者了解到,这5个大学生全部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都不同程度地反对他们来合作社上班。闹得最凶的,要数孙藤和他的父母。孙藤说:“我曾经因为这事,跟我爸爸吵过架。他们就是不理解我的行为。最后,我奶奶、爸爸、小姨、弟弟都来到合作社实地看了,他们跟理事长谈了之后,尽管同意了,但心里还是不乐意。”
刘小玲说:“中央一号文件都指出要引导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我们也算是响应国家号召,别人不理解没关系。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队伍。”
“现在合作社的科研、管理、营销、财务管理等岗位上都缺人,大学生到合作社就业,正逢其时。”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合作经济学系主任王勇说。
王勇对北斗合作社今后要给大学生分股份的想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让有才能的大学生入股合作社,他们会更关心合作社的发展。
大学生的到来,鼓舞了于春娇的士气。他打算今年再流转1000亩土地种粮食,并投资300多万元筹建一处恒温库,未来再以合作社的名义在平度市的繁华地段,开一家专门销售自家蔬菜的大超市。眼下,于春娇准备等这个村的新型农村社区盖好后,以合作社的名义为大学生团购房子。
于春娇希望尽快把合作社做出品牌、做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对这5个孩子的父母有一个交待,不辜负5个孩子的青春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