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敏,来自青岛农业大学,希望能够发挥所长,为刘家庄镇的农民朋友作点贡献”。初夏的一天,青岛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李敏教授随着青岛市侨联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新农村活动,又一次来到"青岛市侨联服务新农村建设基地"即墨市刘家庄镇。在刘家庄镇这个农业重镇,近3万农民怀揣着发展高效农业致富的梦想。在他们眼里,李敏可是个炙手可热的农业专家。
当天,和李敏教授一起来到刘家庄镇的,还有医疗专家、教育专家1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海慈医疗集团、青岛骨伤科医院和青岛中狮思达心肺血管医院等单位,为刘家庄镇的农民兄弟送去医疗、教育和农业等服务。
其实,在青岛市侨联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中,类似李敏这样的教授还有很多,他们在侨联组织搭建的平台上,早已形成了一个"志愿服务新农村"的大团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无私奉献,把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信息,送到平度市明村镇、即墨市刘家庄镇这样的广大新农村地区的农民手里,助推当地农业增收、农村发展和农民幸福。
为大地丰收架金桥。正是秉承这样的宗旨,青岛市侨联近年来一直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该会主席胡辛的思路是,要提供一次机会,即为侨界专家教授提供一次走进和深入新农村、加深了解和认识新农村的机会;搭建两个平台,即搭建侨界聪明才智和新农村建设现实需求有效对接的平台,搭建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的平台;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把侨联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发挥出来,把可能优势转变成实际成效,二是把广大侨界专家教授服务社会的热情和良好愿望转变成现实,三是满足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热切渴望,把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变成现实。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说起。2009年6月,青岛市侨联副主席贺培蔚带队到平度市明村镇调研。当了解到当地西瓜和西红柿樱桃种植户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时,市侨联马上与岛城的高校、科研院所联系沟通。结果,一方是求"技"若渴的农民朋友,一方是身怀"绝技"的专家教授,双方一拍即合。于是乎,青岛市侨联首次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成功举行,由医疗服务、农业服务、教育服务和企业生产技术服务组成的大礼包,受到当地乡镇政府和农民的热烈欢迎。
在每次活动现场,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场面。义诊服务排起如龙长队,医疗培训课堂听者爆满,农业讲座专家被围得水泄不通,工厂车间技术专家无法脱身,田间地头农业专家被四拉五拽......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年多来,青岛市侨联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先后多次来到平度市和即墨市的多个乡镇,志愿者专家团队也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近百人,服务内容不断多样化,服务形式不断创新,服务活动效果也逐渐凸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市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首次活动就成果颇丰。价值近万元的常用药品被送到农民手里,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种植专家李敏把自己精心培育嫁接板栗南瓜苗免费赠送给明村镇的种植户们。在青岛腾江轮胎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的轮胎制造专家则为解决公司发展难题把脉支招,双方就技术合作达成意向。
据统计,在两年的服务活动中,有近千农民受到了免费的义诊服务,500余位农村中小学教师得到培训,300余名农村医生学到了新知识,300余户农村种植户从中受益解决了面临的难题,价值近4万元的学习体育用品和常用药品被送到中小学生和农民朋友手中。
即墨市刘家庄镇更是尝到了甜头,青岛市侨联服务新农村建设基地在该镇挂牌。2010年12月,该镇又与青岛农业大学喜结良缘,双方产学研合作项目成功签约。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青岛农业大学将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全面支持即墨市刘家庄镇蔬菜产业实施优质、安全、高效和品牌发展战略。
“这个大棚内的黄瓜生长状况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温度控制不到位。”这是农业专家的声音。
“当前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教育形势紧迫。”这是教育专家的建议。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攻克农业灌溉施肥造成地下水污染难题的“药方”找到了。”这是当地乡镇政府官员的喜悦。
“有了专家的支持,我们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这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收获。
......
为了大地的丰收,青岛市侨联努力架设着金桥。"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牵线搭桥,为农村、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搭好桥、牵好线。"青岛市侨联副主席贺培蔚充满自信地说。
带着一份责任,带着一份收获,青岛市侨联志愿服务新农村的专家团队一次次步入农家田头和工厂车间,为新农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助推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也实现着自己那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