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由山东青岛农业大学培育出的四个玉米新品种分别找到了“婆家”,实现转让总金额1520万元。其中,“青农105”的转让费就高达1000万。据介绍,该品种不仅具备了抗玉米粗缩病的特性,还有抗旱、高产的特性,预计每年能够增产上亿公斤。
28日下午,青岛农业大学举行了玉米新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仪式,成功转让了“青农 105”、“青农8号”、“LN1”和“LN3”四个玉米新品种,新品种在抗病性和抗旱、丰产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此次生产经营权转让总额1520万元,其中,“青农105”的转让费为1000万元,是青岛市近年来单品农作物科研成果转让费最高的,它的首要优势就是对有“玉米癌症”之称的玉米粗缩病有极强的抗病性。
“‘青农105’的诞生,将有效解决因患粗缩病而绝产这一长期困扰我国玉米生产的难题。” “青农105”的培育人赵延明副教授说,该品种同时还具有高产和高抗茎腐病、瘤黑粉病和矮花叶病的优质特性,根据在山东省进行的区域实验显示,“青农105”单产平均在700公斤左右,在理想的肥水和管理水平下,亩产能达1000公斤以上。
成功购得“青农105”生产经营权的青岛某种业公司总经理徐少君表示,“好的种子品种不仅能造就和壮大一个种子企业,更能够造福一方百姓。我们之所以拿1000万元来争取‘青农105’,正是看中了它高产和高抗玉米粗缩病这些独特优势。”徐少君说,采用新品种后预计每年能够稳定增产粮食1亿公斤以上,种子年销量5年内可达到500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