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9日,《青岛日报》4版《这些年,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过的地方》专版以《牢记重托勇担使命,讲好新时代精彩的“黄河故事”》为题,报道青岛农业大学服务黄河三角洲事迹。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凭栏远眺,察看河道水情,详细询问径流量、输沙量等。随后,他走进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听取黄河流路变迁、水沙变化和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情况介绍。他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
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 全力建设中国“新粮仓”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他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昔日不毛之地,今朝沃野千里。
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全力建设中国“新粮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后,黄三角农高区锚定的新目标。
黄三角农高区前身是始建于1950年的国营广北农场。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黄三角农高区,2016年11月正式挂牌运行。作为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土壤分布广泛,面积达到43.97万亩,是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本底试验场。
“去年10月21日,总书记来农高区视察,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他耐心倾听汇报,不时询问许多专业性问题,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对盐碱地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关心和重视,这让我们备受鼓舞。”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对总书记视察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总书记在考察黄三角农高区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种子是关键。向盐碱地要粮,向科技要粮,必须要解决育种“卡脖子”问题。
“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这10个字悬挂在黄三角农高区耐盐碱植物育种平台楼前,远远望去,十分醒目。“耐盐大豆品种可以说培育很成功,总书记视察的那片地去年大豆收成很好,亩产达到470斤,创了新高。”在黄三角农高区耐盐碱植物育种平台前,罗守玉望着盛放在玻璃器皿中的藜麦、苜蓿、燕麦等种子,面露喜色,这些“宝贝”,是经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培育而成的产量高、品种好的耐盐粮油作物,是盐碱地上的“金疙瘩”。
为解决盐碱地适生植物育种难、育种周期长、制种产量低等瓶颈,由黄三角农高区牵头,中科院主持设计,与山东盐碱地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农业大学黄三角盐碱地农业研究院等合作,共同构建起“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梯度测试鉴定”三级育种体系,实现盐碱地适生植物精准快速育种。
在育种平台大厅墙壁上,还陈列着一个个长满“绿植”的“玻璃橱窗”,甜高粱、黑麦草、紫花苜蓿、田菁等作物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中长势喜人。“这是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器,育种材料通过多维度人工模拟环境会加速性状验证、提高稳定性,从而获得优良育种材料,然后进入第三阶段的实验田测试评估,最终筛选出适宜大田环境的新品种。”挂职担任黄三角农高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的李军介绍说。
在黄河三角洲200余亩重盐碱地上,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也在挥洒着智慧和汗水。在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大楼3公里处的一片试验基地里,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研究院负责人韩成刚正带队调研。“我们的小麦育种团队今年种植了近5000份育种材料;藜麦团队种植了9个品种(系)、60份种质资源及50份育种材料;过些日子,我们培育的大豆、花生等将陆续进入播种期。”望着远处的种植基地,韩成刚的眼中充满希冀。
展望未来,东营市正依托黄三角农高区,着力构建盐碱地科技创新体系和盐碱地农业标准体系,着力推动盐碱地种业创新,着力突破盐碱地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地,交出一张关于“盐碱地农业”的高分答卷。
相关链接: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html5/2022-03/09/content_18544_5829835.htm?c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