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岛7月29日电(马莹)今年五月至六月中旬,青岛城阳区的各街道、社区与2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等地出现了22名“蓝色马甲”的身影,帮助学校师生及社区居民教授防震减灾与自救互救技巧。他们来自青岛农业大学阳光地震救援队,志愿服务期间,救援队共开展110多次科普知识讲座、发放地震知识宣传手册1000余份,受益人数达10万余人次。
志愿宣讲110余场 发放宣传手册1000份
阳光地震救援志愿者团队由青岛市城阳区地震局与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联合成立,主要面向学校、企业、社区等人员密集地,致力于地震知识的安全教育宣讲工作。
5月2日,在青岛市地震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毛红军指导下,救援队赴青岛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志愿为前去基地参观的学生及家长进行防震避震知识的讲解,至此,救援队志愿宣讲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志愿者讲解家庭防震知识
一个半月时间,“蓝色马甲”救援队前后去往城阳区各社区、街道、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等地。救援队采用ppt讲解为主,视频动画为辅的讲授形式开展志愿宣讲,并积极发放宣传手册,防震演练、地震自救他救情景再现、义卖报纸等活动。截止6月15日,救援队共召开110多场科普知识宣讲会,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份。
“希望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学校师生及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也希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加防震疏散演练,真正将防震减灾学以致用。”救援队队员王飞说。
手把手教学获赞 救援队婉拒受众款待
实践过程中,救援队不断充实自己,全力以赴开展培训,力求每次讲解内容丰富、实用,语言饱满讲解出色,给予大众最精彩最全面的地震救援知识讲解。
参观者练习避震
“双腿分开,头部深埋在肩部以下,慢慢蜷缩、抱头、蹲下……发生地震后,一定要保持镇定,迅速打开房门,关闭电、水、煤气等阀门,躲到三角区域或其他安全空间。”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救援队采用手把手教学方式,教授民众缓降器的使用、应急救援包的准备、心肺复苏法以及结绳技巧等具体步骤以及多用功能。参观者在救援队指导下对全部避震技巧进行训练。教学过程中,听众对结绳训练非常感兴趣,掌握了平结、渔人节、丁香结等多种结绳法的应用,并把展厅中介绍的每一种结法拍照留记录,准备回家后继续加强学习训练。
救援队所进行的地震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备受地震局,教体局及学校关注。在讲解过程中队员们获得一致好评和参观者们的尊重,更有参观者热情款待、赠送瓷器表示感谢,但本着“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宗旨信念,队员们委婉拒绝参观者的好意。
10万人受益:“砥砺前行,奉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实践中,救援队曾为小学、初中、高中生、青岛大学老师、东营市部分老师、青岛市部分市民群众及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和职员家属等人讲授防震减灾与自救互救知识,受益群众范围广、数量多达10万余人次。
刘先聪表示:“我们的讲解,只为使更多群众充分认识到地震发生时应急救援服务的重要性,学会以科学的方法和英勇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灾难的挑战,以减少生命的离去,减小灾害损失。阳光地震救援队将继续全方位、多方面学习,以投身于更多的志愿服务,为共创美好社会奉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据了解,救援队将进一步强化训练,并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扩大范围继续开展地震救援宣讲活动,使更多人了解掌握防震减灾与自救互救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