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眼下,众多农业技术人员正活跃在田间地头,从繁育良种到示范绿色技术、再到采用先进农机,他们把新观念、新技术、新要素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勾勒出农村农业发展的新图景。人才“活水”的注入,如何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又是什么吸引年轻农技人下得去、扎得深、留得住?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
仲夏时节,麦收刚过,马上就该种玉米了。莱西市姜山镇于旺庄村的农田里,农户于华梅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机。屏幕上,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发布的短视频,正在介绍玉米播种技术。短短2分45秒里,“干货满满”。
莱西市姜山镇于旺庄村玉米种植户 于华梅:咱也选用这样的机械种,能就是出苗全、苗旺。提醒适宜墒情,播种深浅、密度,对我们有帮助。
这条让于华梅很有收获的短视频,作者是27岁的王琪昕。此刻,这名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年轻技术员,正和同事顶着烈日,在西海岸新区的茶园里帮茶农解决缺水问题。
现场:我建议你还是要上喷灌和接水灌溉这一块,或者直接上水肥一体化,你施肥浇水同步进行。
茶农 杨秀兰:北方这个茶叶缺少水,缺少肥,尤其是山岭地,又比较干旱。在王老师还有技术员的指导下,我解决了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高了我这片茶园的收益。
王琪昕边帮茶农解决问题,边用手机拍下视频,准备回去再加工一下。
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工程师 王琪昕:应该是很多农户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做成一种技术短视频,发挥现代媒体传播快的优势,让更多农户可以了解这个技术。
跟着时代走,跟着需求变。随着网络普及,手机也成了农民接收信息、获取知识的“新农具”。去年起,青岛农业农村部门尝试用短视频进行农技推广普及,王琪昕这样的年轻人当起“主创”,开设了“青岛农技推广”视频号,从新技术、新品种到育种灌溉、病虫防害,“农技下乡”在这里真正实现了“触手可及”,“土”事干出了“洋”味。
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工程师 王琪昕:很多种植户在我们的视频下面留言,感谢我们帮他们解决了一些难题。我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要把视频做得更好,加强基层的调研,多调研农户的需求,让短视频更加接地气,更加有时效性。
有朝气,更有情怀,调研中,这是不少年轻农技人留给记者的印象,也是他们不辞辛苦,扎根乡村的动力。24岁的莱西小伙于泉从小看父辈劳作耕种,不想再和种地打交道。直到两年前,青岛农业大学在他家乡建起玉米科技小院。小院成员都是大学生,田间地头就是他们的课堂和实验室。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李赟:将我们学生所学到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当地的种植大户,传递给种植农民,热别是一些年轻的农民。他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两百多天都在这里。
听起来是“小院”,但是实践空间却是一片近三百亩的规模化农场。这些“科技特派员”的到来,让玉米种植告别了粗放的“播种随机器、施肥靠扬撒”模式。两年时间,农场投入减少了10%,产量却增加了15%,让于泉深受触动。今年3月,他考上青岛农大研究生,也成了科技小院一员。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 于泉:接触了科技小院以后,我就自愿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当中,与他们一起做实验,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将来有机会回报我的家乡。
让于泉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自我,服务农业,也正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力推的工作。今年,青岛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其中,培养和招引年轻人才被列为重点,在政策、资金等各层面都加大了倾斜力度,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吸引更多年轻农技人沉下身子,苦练本领,投身乡村振兴。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 姜晓芹:未来我选择在智慧农业领域工作,通过科技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给农户带来更多的收益,让农业也插上科技的翅膀。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 赵颖:毕业之后我将要回到我的家乡,成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我可以用我学到的知识,来为家乡农业贡献一份力量。
调研手记:让更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的舞台。在调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有情怀、有抱负、有才华的年轻人投身广袤田野,正用各自的方式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刮起“青春风暴”。而无论是用短视频去破除农技推广的壁垒,还是一边为乡村振兴“输血”,一边为人才储备“造血”的科技小院,都体现出了青岛市在农业农村工作上的勇于创新和敢于作为。我们期待多方发力、多向奔赴,创造出更多推进乡村振兴“生生不息”的力量。
相关链接:https://lanjingshare.qtvnews.com/share-html/lanjing/share/newsDetailsLj.html?id=1599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