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缅先烈,青春颂赞歌。七月的赣南,暑热难耐,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春志,艺术梦”实践队的成员们不顾酷热,满怀崇敬和向往,高举党旗、高唱红歌,走进中国的革命圣地——井冈山。
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实践队员先后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堂、碑林、雕塑园等地,瞻仰井冈山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在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在毛主席手书“死难烈士万岁”的题词前,实践队员向数万名浴血井冈山、长眠于此的革命英烈鞠躬默哀。在党员宣誓大厅,全体队员重温入党誓词,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在井冈山革命碑林,实践队员满怀热情地一一阅读了碑文,感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震撼。
活动最后,全体实践队员来到井冈山革命纪念碑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由源清在纪念碑下发表讲话,他希望队员们置身于这片浸透着鲜血的红土地上,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政权的艰辛,体会理想信念的力量之巨大,从现在开始坚定崇高的革命信仰,奋发向上,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
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重温红色记忆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厅,迎面一幅巨型绘画《井冈路》栩栩如生,大气磅礴,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场景顿时浮现眼前,将队员们又带回到那个血腥风雨的战争年代。馆内珍藏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复原场景,全景式展现了从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发展的全过程。毛泽东撰写《井冈山的斗争》时用过的油灯、砚台,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军旗……每一件文物都在述说着一段峥嵘岁月。在光电声效果的烘托下,大家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体会到先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昂的革命斗志,队员们无不被红军老一辈们自力更生、顽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打动。
参观过后,队员们纷纷表示,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井岗山精神,要继承先烈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走红军路,再续革命情
顶着炎炎烈日,沿着红军曾经走过的路,实践队来到下七乡上七村参观革命旧址——李家老屋。历经多年的风雨冲刷,房屋已经有些破旧,外墙上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图文并茂,颇具特色,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的同时鼓舞了井冈山军民的士气,为党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队员们深深地为红军在艰辛环境中所表现的出的智慧和乐观所折服。
实践队伍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到一处,村民总是热情的为队员们讲述他们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队员们在井冈山这片曾经激情燃烧的土地上,和老区人民结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情谊,也给自己留下了一生的红色记忆。
感受人文客家,献策老区发展
实践队队员来到井冈山市下七乡汉头村,参观了村里的千亩金桔基地和养鸡场,青年模范带头人黄芹华利用水、陆、空进行立体式农业产业开发的艰苦创业故事使大家深受启发。在对下七乡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过后,结合下七乡的经济的发展方针,由书记提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乡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不能急于求成而忘了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同时,当地应该发挥客家地域文化特色,探索客家文化发展新道路,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队员们也就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客家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等议题展开发言,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此行快结束时,井冈山团市委副书记肖华和下七乡领导将一叠《下七故事》分赠给实践队的每位队员,方便队员们能进一步了解下七乡和当地客家文化。井冈山团市委副书记肖华表示,希望更多大学生能够到基层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为革命老区注入青春力量。
大笔绘井岗,青春梦飞扬
在井冈山上,实践队成员以“红色记忆,青春井岗”为题,拍摄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红色人文景点,通过对井冈山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细心观察,他们创作了大量作品。在客家文化浓郁的下七乡,实践队成员走进客家土楼,对话客家人,以“人文客家,山水霞溪”为题,采集和记录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客家故事和传说,深入挖掘客家文化,进行写作、绘画创作。所到之处,队员们无不为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所激励,为井冈山奇绝的风光所吸引。实践队师生边走边看,既体验了生活,学到了知识,又为艺术创作增添了灵感。
据悉,实践队将在归校后把这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想及相关资料认真整理,在下学期举办“井冈山”主题摄影、写生作品展览,以进一步宣传井冈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