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村“红线”一线牵,青岛农业大学“筑梦”乡村新未来
“‘乡亲们想念毛主席’,请用‘想念’这个词写一个句子。”丛鹏女儿写的是“我很想念我的爸爸”。不久前,青岛农业大学师生的朋友圈被一张一年级小学生的作业纸刷爆。由于丛鹏一个月没回家,他的女儿便以这个句子表达了思念情。
丛鹏到底是谁?一个大学老师为何一个月没回家?丛鹏是青岛农业大学派驻到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穆庄村的一名“第一书记”。来到沙土镇一年多的时间里,深入每家每户走访调研、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考察、邀请学校专家现场指导、组织村民参加电商培训——所有的周末和寒暑假都成了“过去时”。
像丛鹏这样扎根基层的“第一书记”,在青岛农大有很多。自2012年起,按照省委部署,学校先后选派三轮共计15名“第一书记”,分别在枣庄市山亭区、菏泽市牡丹区开展驻村帮扶。他们聚焦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在帮助健全村级班子的基础上,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富裕贫困群众为目标,立足实际、因村施策,送知识、传技术、引项目……趟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扶贫的青农大之路。
打造高标准生态园 ,青农大“支招”又“支援”
“学校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和亲近情怀”。学校党委书记李宝笃说,农业大学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更能够发挥“红线”作用,将学校新成果新技术和农业生产一线的现实需求联系起来,为山东省乡村振兴引进新资源、锻造新引擎、打造新平台、增添新动力。“对学校来说,则能更好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课题立在田野中’。”
2017年3月,丛鹏、杨健、韩成刚三位第一书记到菏泽市牡丹区开展帮扶。经过考察,三位第一书记大胆决策,决定整合三个村子的土地和资金,实现“1+1+1>3”优势资源共享,在沙土镇房庄村建新型、高标准现代农业生态园区。
学校各相关部门和教师充分利用人才、学科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和支持第一书记实现这个宏伟计划。园艺学院的专家教授们来‘把脉问诊’,帮着制定了生态园规划方案;食品学院定下了园区要走食品深加工产业的路子,制定了“特色食品小镇”的发展思路;学校花生、红薯、玉米、食用菌等多个领域的育种、栽培专家来村作详细指导种什么、怎么种……
学校不仅“支招”,还“支援”。整个帮扶过程中,有的老师直接带着新品种苗子来到村里,仅红薯新品种种苗有5个品种500余株,此外还有优质玉米品种、食用菌等。
就这样,一年时间里,由三位青农大第一书记举全校之力帮扶建设的生态观光园拔地而起,一期已投入实际使用,共整合资金1200多万元,流转土地400余亩。就在年前,三个扶贫村每村分红收益了3万多元。项目还带动5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就业,找到了家庭脱贫致富的根本路子。受益的农民朋友无不感谢大老远跑来的三位“青岛人”,而当地政府更是直接尝到了和青农大“结对子”所带来“甜头”。
扶贫先“造脑”,“第一书记”激活山区 “第一生产力”
对于学校6年来选派的15位第一书记来说,正是挂职锻炼的这段经历,让他们深切体会和感知到中国农村的真实境况、农民真实期盼,也更精准地摸出现代农业发展的“脉搏”。
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的西七里河、武王庄、赵山头三个村,是不折不扣的“穷窝窝”。2012年到2015年,青岛农业大学先后选派肖传强九名干部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三年中,累计争取各类资金、物资1600余万元,实施村庄道路改造、水利设施修建、文化广场建设等民生工程66项,开展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惠民活动40余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100多项。同时,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学校和当地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先后建立青岛农业大学枣庄综合试验站、合作社党建工作研究促进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试验基地以及7个专家大院、4个试验基地,建立了将学校人才、技术、专业等优势长期引入当地的灵活机制,达到造血式智力扶贫目标。
“造血,首先要造脑。”为提高当地农民对现代农业的整体认识,第一书记组织学校农业专家分批次在当地授课,为全区培训农村党组织书记和合作社人员、技术农民1000余人。此外,他们还灵活发挥大学生科技下乡的积极作用,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200多人次。在学校的支持和帮扶下,当地推广核桃、玉米、小麦、花生等优良品种500多亩。
2015年,刘安庆、马启山、李冰三位第二轮“第一书记”接过接力棒,在山亭区徐庄镇上岭村、宋庄村、米山顶村三个村进行帮扶。针对村里农作物品种少、盈利单一的情况,刘安庆邀请学校专家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开出“发展核桃产业”的“药方”,并由专家帮助筛选了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目前,该村已种植优质核桃苗8000棵,育苗20000棵,核桃产业风生水起,辐射带动周边村子的村民纷纷学习。有人种,就得有人卖。马启山组织村民成立电商合作社,建设电商服务站,让村民零成本、零风险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两年时间里,三位第二批“第一书记”共争取帮扶项目资金750多万元,修建蓄水池2座,铺设灌溉管渠6300多米。
不仅要让村子富起来,还要美起来。他们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完成道路硬化5万多平凡米,修建文化广场3处,实施美化绿化1550平方米,新建卫生设施4处。并组织实施了8个自然村的改电工程、3个自然村通水工程,培植和改良优质林果9万多株。
情系教育,点燃新一代的希望火种
在科技扶贫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来自教育系统的“第一书记”也始终牢记“治贫先治愚”。
李冰所在的山亭区米山顶村所属小学,因地域、师资待遇等问题制约,无法保证专业师资配备,教育资源匮乏。李冰利用节假日和暑假为当地孩子进行英语启蒙,补习文化课,开展科普宣讲,被学生和家长们亲切地称作“青农大山村课堂”。他还联系学校大学生前往当地,开展“海洋科普夏令营”、“暑期快乐课堂”等义务支教。
七年来,通过“第一书记”这条“红线”,学校多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与第一书记们驻村的小学,纷纷建立了联系。大学生们送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课,更送来了“大海的气息”,在山区孩子心里埋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宝贵种子。
去年,在菏泽市牡丹区,丛鹏争取建设资金120余万元,在村南新建小学一座,并争取四名大学生毕业生来当教师,有效提升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韩成刚为村小学操场跑道、篮球场、排球场建设争资金28万元,完善了基本运动设施。同时利用小学原有房屋进行装修改造,新建较高标准幼儿园一处,解决了本村孩子上幼儿园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