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青岛日报:青岛农业大学构建产学研校地合作机制

时间:2014-09-25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市第二届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奖

三级联动立体化 企业社会多元化
——青岛农业大学构建产学研校地合作机制

如何使高校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在服务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虚”、“少”、“散”的问题:“虚”就是校地合作多停留在意向性协议,缺乏项目支撑和具体落实行动;“少”就是校地合作缺乏有效的路径、手段;“散”就是高校社会服务活动个体化、分散化、非组织化,缺乏有组织的推进机制。青岛农业大学自入驻青岛后,始终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融入青岛、建设青岛、发展青岛”,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提高校地合作有效性,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破题。

作为一所农业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青岛农业大学2001年开始建设青岛校区以来,始终秉持“融入青岛、建设青岛、发展青岛”的办学理念,把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推动青岛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密切与青岛市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在主动服务中寻求共赢,提升能力,推动发展。

2008年以来,学校在青岛推广植物新品种(包括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果树、茶树、花卉等)30个,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55项,每年为青岛市培训各级各类专业人员7000多人次。“丰香草莓品种引进和栽培技术推广”项目,2010-2014年累计在青岛市推广20多万亩,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320多亿元;“超早熟草莓栽培技术”在夏庄曹村草莓合作社推广,创造出亩经济效益20多万元的记录。学校人才培养与青岛产业结构有效对接,毕业生留青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毕业生留青工作人数302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4.73%。学校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形成了立体化、多元化的校地共建合作模式。

创建“三级联动”立体化的校地合作体制

青岛农业大学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了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项目支撑的系统化合作模式。所谓三级联动,就是同时推进与青岛市政府、所辖区市、域内经营实体的合作,从顶层设计到项目合作逐级细化,上下联动,协同推进。2008年3月,学校与青岛市政府签署了《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合作意向书》,标志着青岛农业大学与青岛市农业全面合作的开始。2013年6月,在前期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校地双方又签署《农业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8个合作领域,每一个合作领域都明确了政府的需求、学校的任务和共建的目标,内容具体,目标明确。在此基础上,学校与青岛市畜牧局、农机局等8个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对合作共建的内容进行了细化;根据顶层设计和青岛市各区县农业产业特点与需求,先后与城阳区、莱西市、即墨市、平度市等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确定了服务方向和措施。

2010年6月10日,青岛农业大学一次性与青岛喜盈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青岛民营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青岛农业大学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全力助推这些企业“升级改造”,该校的一些新成果、新技术将首先在这些企业转化和应用,青岛农大的一批相关专家、教授也将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这仅仅是青岛农业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成果之一。在与区市两级政府的合作协议指导下,青岛农业大学2008年以来,通过政府的推动、搭桥,学校与各类经营实体签署合作协议58个,开展具体的合作服务项目,解决经营实体在管理、技术方面遇到的难题。立体化合作体制的建立,让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农村经济实体的合作实现了“横到边全覆盖,纵到底到实体”的良好效果。

创建适合不同合作对象的多元化合作路径

——推进与政府在农业科研、培训和推广方面的合作,合力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效能。青岛农业大学探索形成了平台共建、项目委托、技术培训、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咨询等合作路径,2008年以来青岛市已经依托青岛农大建设了包括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示范基地等13个学科和创新平台,有效地将学校的创新力量纳入青岛市创新体系,目前正在共建“青岛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创新创业中心”;承担青岛市农业类科研项目317项,占青岛农业类项目立项总数的70%以上,并承担青岛市及下属区、市涉农发展规划20余个;与青岛市有关部门合作,依托学校农业科技影像库和专家资源建设了集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技培训、专家讲坛、专家咨询、市场信息发布于一体的青岛市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2008年至今免费向农民提供各类科技服务信息30余万条,提供各类农资和农产品市场信息近20万条,并通过平台的专家咨询系统为全市农民解决技术难题4000余个;36位专家受聘为青岛市或下属区市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

——多路径吸引企业参与学校发展,推进产教融合。为了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产业需求,青岛农业大学面向产业办学,在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的同时,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参股引进高科技企业、鼓励教师创办高科技企业、在各类实体建设产学研基地等合作路径。学校与青岛市企业合作,联合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已经建设了软件服务外包、物联网、金融与财务外包、网络商务与现代物流管理外包4个校企合作专业,培养青岛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每年招生在400人以上,60%以上的毕业生在青岛相关企业就业。2010年,学校与山东润德、青岛海都集团合作成立海润农大检测有限公司,面向国内外提供卓越的食品检测和咨询、培训服务。企业借助学校的科研优势,学校则通过教师、学生参与企业的工作,使师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了解世界最先进的农产品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

创新社会服务的校内政策体系

青岛农业大学通过社会服务校内政策体系,解决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问题。

——出台了社会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加强了对社会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开展成果转化。青岛农业大学转化成果所获得的主要收益,归成果研发者个人和所在团队。

早在“十五”时期,学校制定了科技成果转让的奖励政策,转让收入按照4:5:1的比例分配,即40%一次性奖励科研团队,50%作为团队条件建设和科研业务支出经费,10%作为学校科研管理费。在近期修订的《青岛农业大学科研奖励办法》中,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新品种、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物化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积极转化科研成果。

——在职称评聘政策上肯定教师社会服务的贡献。青岛农业大学出台了推广教授的评聘办法,从制度上解决了从事推广工作的教师评职称问题。“草莓教授”姜卓俊长期扎根生产一线推广超早熟草莓新品种栽培技术,足迹几乎遍及山东草莓种植乡镇和全国十几个省,在我国草莓产业很有名气,但由于没有论文,按照以往的职称评聘标准,只能止步于副教授职称。根据学校出台的推广教授评聘办法,姜老师被学校聘为首位推广教授,这不仅仅圆了他多年的“教授梦”,更是对他多年在推广一线所做工作的充分肯定。

——把教师参加社会服务作为一项约束性政策,规定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在每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前,都必须参加3个月以上的社会实践锻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从“自选动作”成为“必选动作”。学校对参加生产单位社会实践的教师,给予每人5000元的经费支持。2013年,学校向企业派出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教师175人。

山东省农业厅厅长、博士生导师王金宝教授高度评价青岛农业大学构建产学研校地合作机制:学校在强化社会服务中提高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新形势下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值得在全省乃至更大范围推广应用。(青岛日报 2014年9月22日)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