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青岛农业大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纪实
本报记者 王建高 大众日报记者 陈中华 宋涛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这是一条被全国各类媒体竞相报道的新闻:青岛农业大学以152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转让了四个玉米新品种的生产经营权。其中,“青农105”玉米新品种更是以1000万元的高价,拔得全国单个作物品种转让价格的头筹。
在青岛农业大学近日召开的第三届学科建设暨科技工作大会上,以1000万元转让“青农105”生产经营权的赵延明副教授被授予“科技成果转化先进个人”称号,他个人及课题组获得学校160万元的重奖。与他们同时获奖的还有其他10位“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和5个“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实际收入排名中,青岛农业大学为全国高校第34位,列山东省首位。自2002年以来,该校已经面向社会公开转让重要科技成果9项,其中转让金额过百万的就有8项,合计转让金额3262万元。
这是青岛农业大学以其扎根农村、紧贴实践的办学思路,强力推动学术成果的实际转化,盯紧田间地头,及时解决农民遇到的各种生产技术难题,一心一意为三农服务带来的新变化。
成果转化:真正的目标
9月初,刚刚从胶州农村赶回来的赵延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那里的玉米得了严重的粗疏病。而在济宁,至少也有万亩玉米患上了此病。
粗疏病,又名“玉米癌症”,病重时秸秆长到1米左右即不再生长,不结米棒,自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2008年,山东省1110万亩玉米不同程度患病,25万亩绝产。今年,山东省及北方多省又呈大面积蔓延之势。所幸,赵延明等已研制出抗病玉米新品种“青农105”,计划今明两年示范试种,2012年大面积推广。
虽然反复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实际上我国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却一直较低。全国高校每年近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30%为国际首创、领先,或填补了国内空白,但最终进入生产环节的不及两成,形成产业化的还不及5%。
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周学宝认为,转化率低的咎因在于科研定位、课题立项与生产、市场实际严重脱节和错位。该校校长李宝笃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青岛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以应用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为主的科研定位,时刻瞄准经济建设难点确定科研选题。
青岛农业大学董雅娟、柏学进“夫妇教授”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体细胞克隆牛。而后,两位教授又在此基础上,在淄博高青县建立了基地,以一种目前世界肉质最好的日本肉牛为种,核心种群已繁殖1500头。他们的克隆牛比普通牛繁殖速度快至少5倍,3年后这种优质肉牛将繁殖到10万头,形成产业化。
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宋希云介绍说,一般学校科研进程以写完论文或被评定为终点,而他们是以转化为终点。实现成果转化,是科研的真正目标。按董雅娟的话说:“给社会带来效益,才是科学家的最大存在意义和幸福。”
青岛农业大学科研成果的高转化率成就的另一重要具体原因是校方的一系列鼓励政策,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规定“凡转化的成果收益,40%奖励给课题组研究人员”;学校还专门设立了科研“三不立项制度”,包括“没有推广前景、脱离生产需求的不立项”。
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下,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在真菌多糖研制、残留农药去除、各类农作物抗病高产新品种、根茎作物联合收割机械、作物反季节生长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转化。
田间地头:永远的实验室
在山东省作出黄河三角洲开发规划后,今年,青岛农业大学与东营市、利津县政府合作,在利津县毛坨村设立实验室,遴选“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台田土壤综合改良利用模式”等5个研究课题,并配套建设了成果推广公司、研究生工作站。目前,30多名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常住村里,以偌大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为对象,进行实地实验。
走出校门,以田间地头为实验室,紧密联系实际,一直是青岛农业大学科研实验的主要模式。由于记者采访的当口恰逢暑假,准备采访的教授专家基本上都正在外地农村。记者看到了该校农学与植保学院副教授张振芳今年暑假的实验活动安排表,80%的时间都安排在了农村。张振芳告诉记者,这几天主要是在乳山、胶州等地研究姜瘟及姜根腐烂病。他谦逊地称自己理论研究能力“较差”,下乡只能将标本带回学校实验室,并将现场情形详细介绍给其他专家,大家一起研究,最终研究出成果。他说,自己就是个“二传手”,这就是一个资源和成果的“共享”。
该校科研处副处长王兆华介绍,这种“共享”一直是学校的科研风气。
将实验室搬至田间地头,最典型的莫过于该校与寿光三元朱村合办的“乐义实验室”。实验室一部分设在学校,另一部分设在寿光的一些蔬菜大棚里。2005年,该校教授李庆典和三元朱村农民高级农艺师徐少华作为实验室专家,携手远去新疆,数年时间,走了昌吉和吐鲁番的12个县,成功研究出在特殊低温气候条件下的大棚蔬菜及葡萄的高产技术,在当地广泛推广。
把田间地头作为一线实验室,不仅可以了解农民的生产技术难题,更大幅提高了基础性教学的质量水平。张振芳讲了一个例子:他给学生上《园艺昆虫学》课,过去讲授的标本很陈旧,往往是30年前的标本,而且仅有单一形态。通过及时下乡搜集,现在的标本都是最新的,形态也不再单一,四季形态都有。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再到田间亲历感受,专业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王兆华告诉记者,学校门外就是1000亩试验地,这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实验室,学生上课就到地里去,这是很多其他同类学校都很羡慕的。
据了解,青岛农业大学目前在山东全省各地仅正式挂牌的实验室、实验点、实验田、实验基地就有400多个。
三农所需:始终的办学方向
青岛农业大学近年来增设了多科人文及社会科学专业,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农业“合作社学院”。成立的目的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便于统一推广先进技术,统一培训,统一采购和销售、抱团维权,改变个体农民以往单打独斗的弱势姿态。自建院以来,仅培训的镇村及合作社干部、种养殖农民大户即来自20余个省市,超过5万人。
合作社学院执行院长李中华教授介绍,合作社学院2008年成立至今仍然是全国各高校中唯一所设的合作社学院。
一切服务三农,是青岛农业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的办学方向。上世纪70年代,该校在全国首创北方小麦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为我国小麦产量增长,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80年代又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饲料作物产量;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亩产超800斤的栽培技术。
如今,青岛农业大学由小县城迁徙至沿海大城市,但办学方向始终不变。
一切为着三农,更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培养三农最急需的学生人才。
说到培养三农急需人才,一教授这样说道:“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农村的感情,一个农业大学的学生,若是对农村、对农民没有感情,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建校以来,青岛农业大学共培养毕业生5万多人。据2007年的一次统计,该校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工作在县级以下三农一线部门。其中直接与农业打交道的县处级干部400多人,乡镇长及涉农部门科级干部、在镇涉农科所工作的1800多人。另据最新统计,目前山东省县级果树站站长60%是该校毕业生。
采访期间,恰逢全国育种与种子加工会议在该校召开。据了解,中国农业工程协会所设育种委员会即设在青岛农业大学。2009年,国家确定了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生物育种为其一,而青农大是该项目的参与者之一。
正是这种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以应用科研为重点的办学思路,不仅没有影响学校基础性研究的开展,反而与应用研究互为促进。近4年,全校共发表学术论文7324篇,为“十五”期间的3.65倍;获得政府立项的自然科学类课题409项,项目经费1.49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86倍和4.21倍;2009年,学校以国家级项目为主的政府科研经费达6300多万元,是2005年的7.8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