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王 娉 通讯员 刘晓华
本报讯 由青岛农业大学主持制定的《鹅肥肝生产技术规范》刚刚顺利通过国家审定。据了解,这是自1981年我国首次试验成功鹅肥肝以来全国首个专属鹅肥肝的行业标准,达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鹅大国,但鹅肥肝产业化起步晚,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在饲养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还缺乏技术规范,导致鹅肥肝生产过程中死淘率高、血肝多、产品质量差,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青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宝维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鹅肥肝品质调控、最佳填饲时间、最佳取肝时间、减少死淘率和血肝率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并与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协作,制定出《鹅肥肝生产技术规范》,该标准包括雏鹅引进、饲养管理、卫生防疫、屠宰取肝、档案记录、环境保护等内容。
受农业部畜牧业司的委托,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该行业标准进行审定,认定该标准适合我国家禽生产发展需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标准水平达国际先进。
据了解,我省是全国鹅肥肝生产大省,这一顺利通过国家审定的生产规范将有利于促进山东以及全国鹅肥肝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加快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