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武术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标签之一。但是在中国武术受到外国人热捧的同时,在国内,不少民间武术却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中国一百多种武术套路中,除太极拳、咏春拳等十多支武术能被大部分人所知晓外,剩余的流传范围都比较狭窄,如何让淹没的中国民间武术进入大众眼帘?如何让这一国粹顺利传承?青岛农业大学的一群学生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调研。
今年5月山东省“调研山东”暑期社会实践在各大高校陆续启动,在省团委号召下,结合山东是多支民间武术文化发源地这一特点,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成立了山东民间武术文化调研团队,积极参与到“调研山东”这一实践行列中来。7月上旬开始,调研团队用半月的时间到达了地功拳、螳螂拳等拳种发源和流传地,与具代表性的几位传人面对面的交流,试图“寻根”武术。
地功拳:山东优秀拳种,但传播受阻
来到崂山沙子口镇的地功拳武术馆外,就见到一位身着白衣白裤,走路虎虎生风的长者信步走来,完全看不出是一位接近五十岁的长者,这便是地功拳第五代传人刁锡环。
在武馆内馆内,刁锡环先生接受了几名大学生的采访。与刁先生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地功拳发源于青岛即墨地区,最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传播开来。虽然地功拳被誉为山东优秀拳种,曾多次在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内外的武术大赛中披金挂银,为国争光,但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目前青岛地区学习这一拳法的弟子只有四十 几人。
刁先生自幼酷爱武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地功拳后便拜师学艺,这一学就是三十多年。刁先生说,他在2010年为地功拳申请了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三年时间里整理了许多关于地功拳的资料。目前他最想要做的就是将地功拳这一民间武术传承发扬下去,不让这一武术失传。对于地功拳的发展的现状和最大的困难,刁先生表示,最大的难处是地功拳作为民间武术来说,并不适合所有人来继承,也并不是所有人能够领悟到武术的精髓和内涵。说到这里,刁先生当场就为展示了他深厚的内功,身子柔若无骨,以内力带动身体爆发出能量,其爆发力令人惊叹。
孙膑拳:孟宪堂致力孙膑拳的传承,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来学习
从青岛市文化馆方面得到消息,目前,孙膑拳主要的传承大师是第四代传人孟宪堂。于是,调研组来到了榉林山公园找到了孟宪堂老先生,从他那里分享到了孙膑拳的传承历史。
孟宪堂先生说:“孙膑拳历史悠久且秘不示人,在长期的演练中,又汲取了武林各门派的技击特点,使其更完美实用。”孟先生一边示范着一边向我们介绍了孙膑拳的行招特色,怎样使武术的顺达流畅;怎样是手足并进立达四梢;如何才能做到攻防显著、迅捷勇猛;老先生一招一式的将孙膑拳灵活顺畅的展示在队员们眼前。
在调研组几个大学生询问下,得知孟老先生是在1962年的时候从他的师父手中接过了传承孙膑拳的重担,老先生对于孙膑拳的发扬尽心尽力,曾多次组织国际孙膑拳切磋大赛,在美国、新加坡、匈牙利、奥地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发扬和传播孙膑拳,现在孙膑拳已分布在了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也都设立了掌门人,以助于孙膑拳有更广的流传可能性。他不仅将孙膑拳带到了海外,自己也编写出版了《中国孙膑拳》和《中国当代武林名人志——第三卷(海外卷)》,将孙膑拳来源、传播历史、特点套路编辑成册,以便世人了解孙膑拳。但是现在让孟先生困扰的是,孙膑拳只在山东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孟宪堂先生门下的中国弟子数量也不是很多,孟老先生说他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对孙膑拳感兴趣,来学习孙膑拳。现在,孟老先生已经将掌门传给了孙膑拳第五代传人——兰春玲。
螳螂拳:根在莱阳
近年来,许多电视、电影中都频繁出现螳螂拳这一武术,其以螳螂为原型而创作的武术也令观众印象深刻,而螳螂拳发源地正是处于山东胶东一代的莱阳地区。
螳螂拳最早起源于梁武帝时期,其始祖是王朗,王朗之后,螳螂拳主要在莱阳一带传承,后由莱阳传出,其习练者遍布海内外,现发展最主要的地区是胶东一带。为保护和利用好螳螂拳这一特色文化资源,当地也致力于这一文化的发展。2012年莱阳螳螂拳文化研究会成立,为深入挖掘和整理螳螂拳文化,储备新人才做了很多的努力。同时,螳螂拳文化业成为莱阳三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在整个胶东地区占据了极大的分量。
螳螂拳主要有“太极”、“七星”、“梅花”、“六合”四大派。在莱阳文化馆馆长的引导下,调研组几名大学生见到了七星螳螂拳第八代传人林东柱。
林东柱先生炉火纯青的拳术扬名国内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七星螳螂拳的教学和发展工作。在他教学的七星螳螂拳武馆中还挂着“保护中华国粹,弘扬武术精神”字样的锦旗。林东柱先生说道,在近年来的螳螂拳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给予了很多的支持,使得这一民间武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四通捶:边家因助人而习得
自边家习得四通捶以来,边家就世代相传,并将这一拳法发扬光大,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是居住在山东潍坊的边凤池先生。
看到几个20出头的大学生要来了解四通捶,边凤池先生顿时喜笑颜开,说现在能对民间武术感兴趣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得了。6名大学生得到了边先生的热情招待。边先生带着他们参观了历届四通捶传人留下的纪念照片,并讲解了四通捶的来历和发展。
边凤池先生今年已74高龄,但述说起“四通捶”还是毫不含糊,在几名大学生的询问下,他开始娓娓道来。
据边凤池先生回忆,嘉庆年间,边家有一位叫边相亭的长辈,酷爱武术,闲时便率儿子及侄辈们练拳,当时颇有名声。一天,他见一陌生人呆坐在路边,孤苦无依,便解囊相助。半年后此人又回到边家,见边相亭父子所练武术虽可强身健体,但并不实用,便将这“四通捶”传授于他。
后来四通捶第三代传人边淮将这一武艺传于外氏人武玺爵, 这才破除保守陋规,同姓异姓代代相传,使得四通捶拳法绵延近二百载,人才辈出,后继者不断。
六合拳:民间小拳种渴望发展
要说山东的民间小拳种,流传于龙口市一带的内家六合拳便是其中的代表。没有“非遗”的头衔,没有外界力量的支持,仅依靠一代一代继承人的言传身教来传播,其发展和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六合拳创始人及年代皆无从考稽,从史料记载只能追溯到乾隆年间魏德林先生这一代。魏德林花甲之年,为报救命之恩,将六合拳技法传授给胶东人林世春,林世春在龙口市地区公开传授六合拳,后又有得意弟子丁子成于1962年创办“黄县国术研究会”,免费传授六合拳,这才使得六合拳从胶东逐渐传播开来并触及海外。
六合拳讲求内三合、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运动宗旨。自古六合拳习练者就以强身自卫为目的,以不轻易示人、不炫耀武技为德。为师者注重弟子质量,非德、智、仁、孝、义者难学此艺,这也使得六合拳一直传播不广。丁子成时期六合拳发展最为迅速,如今龙口一带虽开办了几所武校,但其情况不容乐观,能得六合拳真谛者甚少
为了见到最真实的六合拳,山东民间武术文化调研组也拜访了78岁高龄的六合拳大师成守贺先生。与先生促膝长谈,才知道老先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成先生希望六合拳能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但是更希望习武者能够静下心来练习和研究武术,几百年积淀出来的文化底蕴值得人们去细细揣摩。谈话期间,始终充斥着这样一句话,“武术是一种文化!不去学不去练,只靠口头说怎么去感受其中的内涵。”
了解了这么多武术传奇和见到几位大师亲身表演后,几位大学生又借助资料对这几种武术进行了探讨交流。其中一名队员对记者说,文化的传承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努力的结果。经过这次调研,他们真实的体会到了什么是来之不易,这段时间,算是真正体味到了民间武术的魅力。他们不仅看到了优秀的民间武术,更看到了一代代人在文化传承中获得的人生意义。
媒体链接:http://news.univs.cn/2013/0801/9819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