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在高青县黑里寨镇杨火烧村,记者采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柏学进时,他不停接听农民养殖户打来的电话。
青农大教授柏学进、董雅娟夫妇几年前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克隆牛后,即在高青县建立了基地,以一种世界上肉质最好的日本肉牛为种,采用克隆技术,现核心种群已繁殖到2000头。这种牛比普通牛繁殖速度至少快5倍,可以更快地帮助农民致富。董雅娟说:“给社会带来效益,才是科学家的最大存在意义和幸福。”
董雅娟的说法,正合青农大以应用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为主的科研定位。
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科研的老话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高校每年近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30%为国际首创、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但最终进入生产环节的不及2成,形成产业化的还不及5%。青农大党委书记周学宝认为,转化率低在于科研定位、课题立项与生产、市场实际严重脱节和错位。
根据这一认识确定的科研定位,青农大颇有收获。在最近一次教育部公布的排名中,青农大当年的科技成果转让实际收入名列全国高校第34位,山东省高校首位。
2010年夏秋之际,俗称“玉米癌症”的玉米粗疏病又在我省频现,病重时秸秆长到约一米即不再生长,不结米棒。该病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首现,2008年我省1110万亩玉米不同程度患病,25万亩绝产。2010年,全国多省呈大面积蔓延之势。所幸,青农大教授赵延明等已研制出抗病玉米新品种“青农105”,并在前不久以1000万元价格转让,同时与受让公司联合,计划2012年大面积推广。
青农大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校方的一系列鼓励政策,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规定凡转化成果收益,40%奖励给课题组研究人员。学校还专门设立了科研“三不立项制度”,包括“没有推广前景、脱离生产需求的不立项”。
记者看过青农大农学与植保学院副教授张振芳2010年暑假的实验活动安排表,80%的时间都安排在了农村。他谦逊地称自己理论研究能力“较差”,只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认识的农民多及下乡勤,将标本带回学校实验室,将现场情形详细讲给其他专家,专家们一起研究出成果。
青农大目前在全省各地仅正式挂牌的实验室、实验点、试验田、实验基地就有400多个,最典型的莫过于学校与寿光三元朱村合办的“乐义实验室”。实验室一部分设在学校,另一部分设在寿光的一些蔬菜大棚里。2005年,学校李庆典教授和三元朱村农民高级农艺师徐少华,携手远去新疆,数年时间,走了昌吉和吐鲁番的12个县,研究成功了在特殊低温气候条件下的大棚蔬菜及葡萄的高产技术,在当地广泛推广。
把田间地头作为一线实验室,不仅解了农民的生产技术难题,还大幅度提高了基础性教学的质量水平。张振芳讲了一个例子:他给学生上《园艺昆虫学》课,过去讲授的标本很陈旧,往往是30年前的。通过及时下乡搜集、拍摄,标本都是最新的,最鲜活的。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再到田间亲历感受,专业学习兴趣大增。
青农大还设立了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农业“合作社学院”,自2008年建院来,仅是培训来自约20个省份的镇村及合作社干部、种养大户即超过了5万人。
前不久,全国育种与种子加工会议在该校召开。据了解,中国农业工程协会所设育种委员会即设在青农大。2009年,国家确定了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生物育种为其一,青农大是该项目的参与者之一。草莓专家姜卓俊教授告诉记者,2012年,世界草莓大会将在北京召开。中国草莓产量占世界总产量近半,山东是草莓生产大省,青农大在草莓研发技术上全国领先。
【查看PDF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