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保证科学研究不“空对空”,学校确立了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定位,要求面向“三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选择科研课题,着力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教师广泛形成了没有科学论证的不立项、没有推广前景的不立项、没有结合生产需求不立项的科研意识。三个不立项说白了就是不能赚钱的项目不立项。
这是一条被全国各类媒体竞相报道的新闻:青岛农业大学以152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转让了四个玉米新品种的生产经营权。其中,“青农105”玉米新品种更是以1000万元的高价,拔得全国单个作物品种转让价格的头筹。记者跟“青农105”育种专家赵延明交谈,他谈的最主要话题就是“项目必须能赚钱,不然就很难转化出去。”
由于对生产中的难题、经济发展中的需要、广大百姓的需求了如指掌,他们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就更有针对性,科研与生产紧密相关,从而使得学校大批科研成果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实实在在地惠及社会和百姓。
玉米粗缩病有“玉米癌症”之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以来,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爆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严重威胁着玉米生产安全。2008年,山东省又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玉米粗缩病,全省发生面积达1110多万亩,造成玉米绝产面积25万亩。经过锲而不舍的科研攻关,赵延明副教授终于成功地培育出抗病高产的玉米新品种“青农105”。这样的项目肯定赚钱,所以转化起来就不难。
农药残留超标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该校孟昭礼教授潜心钻研20余年,从银杏外种皮中提取出高抑菌杀菌物质,并以此为模板人工模拟合成了植物源系列农用杀菌剂。这种植物源农用杀菌剂,既具有化学农药的高效和速效特性,又具有生物农药的低毒、低残留、环境相容性好等特性,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药。该系列农药中的“银果”和“仿生安”生产技术分别以500万元和600万元实现了转让,产品迅速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8000多万亩粮、果、油、菜等作物上广泛使用,防效达85%以上,每年新增经济效益30多亿元。
岛农大一个个能赚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的经验说明:科研成果转化难不难关键看我们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