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联合日报:在菌根世界里叩响人类幸福之门

时间:2006-01-09 来源:联合日报

在菌根世界里叩响人类幸福之门

--记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莱阳农学院教授刘润进博士

□ 张春华  孙贵山

丛枝菌根真菌是菌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它们能感染植物根系并与植物结合形成共生体,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很大益处。这些真菌能够增强植物的氧分吸收和抗病性,所以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因而成为近年来世界生物科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我国在丛枝菌根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在许多研究和创新领域中却世界领先,这其中与一位领军性人物密不可分,他就是莱阳农学院教授、一位由我国自已培养出来的博士刘润进,他主持完成的“中国丛枝菌根研究”成果,获山东省2005年自然科学奖唯一的一等奖。

偶然盯上了丛枝菌根真菌

年仅45岁的刘润进教授,从事丛枝菌根研究却已有20多个年头了。1960年出生在胶东半岛的他,倍受了三年自然灾害中的生活贫困之苦,因此他从小就立志,一定要通过自已的发明创造,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1978年,他高中毕业就赶上了我国拨乱反正后的第二届高考,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山东农业大学园林系果树专业本科生。在这个以农科教学科研为主的大学殿堂里,他广泛涉猎各种图书资料,忘我地吸收科学知识营养,立志要献身于国家的农林事业,被同学们誉称为“书呆子小陈景润”。四年后,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果树栽培行向研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引起了全国果树界知名专家、也就是后来使他走上科研道路的启蒙人罗新书教授的注意,在罗教授的热心鼓励下,他两年实践锻炼期满后就考取了罗教授的果树栽培学研究生。就在刘润进磨拳擦掌准备向果树栽培研究领域进军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机缘把他引入了从未想到的全新领域。他永远不会忘记,那是1984年9月  10日,他揣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兴高采烈地找罗教授报到,遇到了刚从美国考察讲学回来的山东农业大学方宇澄教授,方教授谈到国外正新兴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植物菌根学,专家试图从这一交叉学科的角度解决许多农林业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难题。刘润进越听越入神,最后在征得罗教授的同意下,毅然选择这一新兴学科作为研究方向。从此,他便与丛枝菌根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国内开展菌根研究的很少,别说找教师请教,就是查找学习和参考资料都没有,根本满足不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刘润进便四处奔波,得知哪儿有行家便赶去请教,听说哪儿有资料便想方设法去得到。有一次,听说美国著名的果树专家福斯特博士应邀到太原某高校讲课,便匆忙赶过去向他请教。这位搞果树矿质营养的专家虽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但却告诉他当时美国研究菌根最早的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刘润进高兴地立刻向他们发出了求教信。一个月后,一位叫林德曼的教授从大洋彼岸寄来了一包资料,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钻研起来。就这样,他在菌根学这一未知领域里艰难地探索跋涉着,终于慢慢地渗透进去并探到了“宝藏”。1986年,他在山东农大组织筹建了国内第一个菌根实验室,并且经过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三年努力,他已在国内丛枝菌根研究方面小有名气,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在美国植物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英文论文《丛枝菌根对果树矿质营养水分和生长的影响》中,证明菌根能够提高落叶果树的抗旱性,该成果属国际首次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从此,为他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不分国界

1987年,刘润进硕士毕业回到莱阳农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时国内崇洋风、留学风盛行,许多同学和同行接二连三地踏上了留洋路,刘润进的妻子沉不住气了,劝他也出去镀镀金。面对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诱人的“洋博士”头衔,刘润进也不免心动了,但就在他EPT 、托福考试顺利过关,着手准备出国事宜时,1989年我国北京等地区发生了“6.4”风波,一些西方国家违背事实真相借机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和实施无理制裁,当时是“九三”学社社员、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刘润进拍案而起,表示自己坚决拥护和支持党中央的决定,而且毅然决定放弃出国学习的打算,发誓要在国内依靠自己的力量干出一番成绩,以此表明自已对国外敌对势力的强烈不满。于是,第二年他就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主攻丛枝菌根研究课题。
  为国争光的强烈愿望,不断摧启他的创新灵感,读博士期间,他在丛枝菌根研究上就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撰写的英文论文《丛枝菌根真菌对棉花黄萎病的影响》和《棉花植株中PR 蛋白的发现》,发表在世界知名刊物《菌根》和《分子与生理植物生理学》上,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提出丛枝菌根真菌也能侵染植物根尖和丛枝菌根真菌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大抑制作用的观点。论文中,他以鲜明的论点、充分有力的证据和勿庸置疑的结论,推翻了国际上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由美国人提出的菌根真菌加重棉花黄萎病的错误观点。他的这一科学发现在国际生物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美、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的180多位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来信索取详细资料。德国著名的植物营养学家马歇尔教授,看到这一研究成果后,立即写信推荐给他的中国学生、当时已毕业回国工作的李博士,并随信说:在你们中国有优秀的菌根研究专家,他在菌根学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已经世界领先。同时勉励他的学生要象刘润进那样,努力在菌根学的研究上创造新的成果。
  初战告捷的年轻博士刘润进,犹如扬鞭快马,在自主创新道路上,洒下了一路凯歌。他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在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学研究、丛枝菌根真菌生理效应与作用机制、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基础与丛枝菌根真菌应用研究等方面接连取得喜人成果。先后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研究专著3部,教材1部,在国际重要影响刊物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 收录论文12篇;国际领先水平创新成果2项。至此,这位扎根祖国致力于自主创新的 “土专家”,终于以事实诠释了个人的正确选择,为中国科学家争了光。

千里壮行淡水一杯

伴随着一个个科研成果的取得,许许多多的荣誉和奖励也接踵而至,刘润进先后被评为省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众多的奖励。目前,这位年仅45岁的青年专家,担任了大大小小的头衔,比较有影响的就有中国菌物学会理事、山东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在鲜花与荣誉面前,刘润进总是宠辱不惊、坦然处之,但献身于教学科研事业的热情和信心却日益剧增。
  他自己学有成就后,没有忘记把看家本领教给学生。在教学上他极力崇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他讲的课本科生爱听,研究生更爱听。他至今已带了9名硕士生、2名博士生,目前已毕业的7名硕士生3人考上了博士。这些博士、硕士们受他的影响,在科研上都是“拼命三郎”。他们在学习期间,共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最多的一位发表了8篇。这些论文无不渗透着刘润进的心血,但署名时这位老师总是躲在最后。学生们知道他的学识,更知道他的为人,所以每年都有大批学生争相报考他的研究生。
  他对待科研工作的目标和标准总是一个比一个高,但对待生活却别无他求,不但从无烟酒嗜好,甚至连价钱较高的海味都舍不得吃。爱人说他除了爱科研就是爱吃苦,而这二者在他身上总是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按照他的工作计划表,从没有过一个节假日,每次都是妻儿逼急了才休息半天,经常因忘记了时间而通宵达旦地待在实验室,为此心疼他的校领导专门把他爱人调到他的课题组工作,以便兼顾照顾他的生活。近几年,为了快速发现和分离出丛枝菌根真菌新种,丰富丛枝菌根真菌种属资源库,他常常背着方便面天南海北地奔波。有一年正月初三他就背着干粮上了长岛,出租车司机诧异地问他到光秃秃的海岛上看什么亲戚,他说是来挖土找细菌的,司机以为遇上了疯子,半路上把他给扔了。就这样,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凭着顽强的毅力,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先后从我国140多个不同类地区的土样中,采集发现和分离出丛枝真菌6属98种,其中发现我国新纪录种36个,世界报道新种1个,待发表新种4个。而目前全世界共发表的丛枝真菌总种数才198个。这使他在丛枝菌根真菌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稳居世界先进水平。
  他在加紧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分子实验和充分论证的同时,还注重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造福人民。近年来,他将实验室培植的丛枝菌根真菌应用于西瓜和菜豆的大田栽培试验获得了成功,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作物的抗病力和果实品质,而且增产量为30%至60%。根据农业生产对这一成果的急切需要,目前他盯上了丛枝菌根真菌纯培养生产这一世界性难题。他说:拼上命也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到那时,在中国的土地上就会大量地生产出高产、安全又环保的优质农作物,让自己的发明创造源源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原载:联合日报 2006年1月9日)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