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姐妹”,一样是来自贫寒的农村家庭。她们住在一个宿舍,生活上互相照应,学习上互相切磋勉励。她们勤奋学习,但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她们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运动场上拿名次,在演讲比赛中得名次,还不断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其中两位姐妹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七姐妹”被称为“七朵金花”,在她们身上体现新一代女大学生活泼可爱、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在这金色的秋天,她们到大学报到,开始了她们憧憬的研究生学习生涯!
出身寒门
1996年9月10日,山东省东阿县大李乡陶嘴村20岁的女孩儿陶新,告别家乡的3间土坯房,辗转数百公里,跨进了莱阳农学院的校门。莱阳是胶东半岛中部的一个县级市,莱阳农学院位于市郊,空气清新、景色如画。进了大学校门,置身画中,本应高高兴兴的陶新却愁容满面:家里太穷了,这次上学,父母东挪西借,还是未能凑够学费,最后不得不贷款400元。背着如此沉重的包袱,怎能让人笑开颜?
陶新住进了8号楼617宿舍,宿舍里共8名女生,除了一位大专班的“老生”,余下的7人全部是畜牧专业的新生。愁容满面的并非陶新一个人,其他6名新生也都来自山东省偏远的农村地区,为了上学,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借了钱。大家都来自贫寒的农民家庭,深感上学之不易,因此学习非常刻苦。每个人的功课都很优秀,第一学年下来,都获过不同等级的奖学金。
第二年宿舍里剩下7个人了,原来同宿舍的那位大专生已经毕业,而学校又没有安排新生入住。一般的宿舍都是8个人,现在空了一个床位,大家很是欣喜,因为空床上可以摆放很多东西。
来自郯城县的李靖性格活泼,大小事都叫得最响,这次更是乐得蹦蹦跳跳:“这下可好,只剩下我们‘七仙女’啦!”立即有人提议:“那好,我们7个人排排大小吧!”几分钟后排定座次。生于1976年8月的周凤珍荣居老大,生于1978年11月的孙洪新屈居老么,其他排行为:老二王启凤、老三陶新、老四呼红梅、老五宋建婷、老六李靖。“七仙女”大闹宿舍,一起疯,一起跳,欢声笑语飘出窗外。过去大家虽然在同一宿舍,并没感到有什么特别之处,今天排了座次,互相瞅瞅,还真像一串姐妹呢!周凤珍眼尖心细,不愧是老大,很快发现王启凤虽然也有说有笑,但动不动就走神发呆。“启凤,你是不是心里有事?”她轻声问道。王启凤摇头,眼圈却不争气地红了起来。“二姐———,我们已经是姐妹了,你还有什么事要瞒着我们呢?”李靖口快嘴甜,把“姐”字拉得很长。
其他4个“妹妹”也都一声接一声“二姐”地喊了起来,启凤哭了,她的父亲患了肝癌,这些年治病花了很多钱,今年夏天父亲去世,本来就徒有四壁的家雪上加霜,欠了很大一笔债,这次她是空着口袋来到学校的,没带学费。姐妹们沉默不语。大家想从经济上帮助启凤,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没有几个钱。不过,能凑一分是一分,你十块,我二十,姐妹们纷纷解囊。王启凤全部谢绝了,擦了擦眼泪说:“你们连自己都顾不住,我能要你们的钱吗?”
一起考研
王启凤向学校申请缓交学费,很快得到特批,并被学校定为贫困生,每月可获一定数目的补助,但这种补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她的经济困境,她决定靠自己的双手挣够学费。她先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承担了3号教学楼的楼道清扫工作,每天午饭后要忙活1个小时以上,每月可挣45元。接着又联系了一份家教,同时走上街头去卖牛奶。
刚开始打扫楼道时,熟悉的同学上上下下,王启凤多少有些尴尬。姐妹们抢着要帮她打扫,她坚决不肯接受。没办法,大家只好在她忙活时立在一边陪她说话。这给了她极大的精神支持,慢慢地觉得没有什么难为情了。
经济上的困难并没有压倒王启凤,她在勤工俭学的同时,刻苦读书,各门功课都很棒,拿的奖学金在七姐妹中是最高的。姐妹们以她为榜样,学业上不敢有半点松懈。大二下学期,七姐妹全部过了英语四级;大三上学期,又同时通过计算机三级考试;1999年4月,又有五姐妹在英语六级考试中顺利过关,王启凤和呼红梅因数分之差落榜。
莱阳农学院学习风气浓厚,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到了大三,学生们都该琢磨是不是考研,七姐妹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王启凤决定不考了。正读高中的妹妹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整天哭哭啼啼,做梦都想着上学。启凤觉得自己已经读了大学,如果再读研,又是3年,这对妹妹太不公平了。由于类似的原因,呼红梅也决定放弃考研。弟弟外出打工给她挣学费,妹妹还在上学,她想毕业后立即挣钱供妹妹读大学。
七姐妹中,王启凤和呼红梅家庭条件最为艰难,享有贫困生补助。另外五姐妹中,除了李靖举棋不定外,其他4人考研的态度都很坚决。她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当进一步深造。老大周凤珍苦劝王启凤:“大学这么难,你都熬过来了,还怕读研那3年?畜牧专业实践性强,读研期间你会有机会靠知识和能力挣钱,一定会比现在做得更好!”其他3个考研的小妹妹也都缠着“二姐”一起考研。姐妹们一劝再劝,终使王启凤点了头,再劝呼红梅已经不费什么工夫。最后剩下一个李靖不战自败,笑嘻嘻地说:“你们都考,我也凑个数吧!”
7个人全部选择了老本行“畜牧专业”,并笑称:我们是生自“农门”,长在“农门”,一辈子也不准备跳出“农门”啦!
寒窗苦读
考研复习本是紧张的,甚至是沉闷的。为了缓解压力,七姐妹总是想尽办法使学习生活变得轻松有趣一些。比如回到宿舍,每个人必须讲英语,谁不小心讲了中文就罚洗碗一次或拖地;每天夜晚休息之前,半个小时的“卧谈会”雷打不动,“会”上自然要谈些女孩子的小秘密,此时全部汉语上阵,并且不许谈论学习上的问题。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攻克所有难题。
李靖与王启凤报考的是南京农学院的同一专业,复习中的“共同语言”很多,每次在阅览室总是坐在一起。李靖活泼好动,坐个几十分钟就熬不住了,东瞧瞧、西望望,人在室内,心在书外。王启凤看在眼里,脚尖用力踩上李靖的一只脚,疼得李靖直咧嘴;王启凤仍是既不抬头,也不说话,面不改色地继续看书。每每如此,李靖就老老实实地接着学起来。
苦读书,但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七姐妹在全力备考的同时,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运动会上拿过名次,在演讲比赛中获过奖,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共撰写了社会实践报告40余篇,其中18篇获得学校的表彰奖励。呼红梅和李靖还是中共预备党员。
1999年12月中旬,离考试只剩下一个多月了,已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在这争分夺秒的时刻,为了迎接澳门回归,七姐妹放下书本,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共同制作了一幅用幸运星组成的中国地图图案。
一起考上
2000年1月20日,陶新突然发起烧,连饭都不想吃。大考在即,这下可急坏了姐妹们,孙洪新陪她到校医务室看病,医生给开了些感冒药。
大家都围着陶新转。陶新一直担心自己的英语过不了关,而明天的第一场考试就是英语,越想越着急,躺在床上
一个劲儿地哭。任凭姐妹们千言万语,怎么安慰都不起作用。在这个节骨眼上生了病,换上谁心里都不好受。李靖的“鬼点子”总是比别人多。她把周凤珍拉到一边:“老三这病,不仅要吃药,还要进行精神治疗。要不,她这眼泪就止不住!”接着又嘀咕了一番,周凤珍连连点头。
李靖出了宿舍,半个小时后满头大汗地回来了,抱来一大堆研究生考试英语模拟试题。李靖把十几套题拿给陶新过目,让她挑了几套没有做过的试题。
陶新躺在床上,6个姐妹轮流给她读题。大家一致推选英语最好的周凤珍担任“阅卷老师”,给试题的翻译和作文部分(共30分)打分(另70分为标准答案)。这一招真灵,不知不觉中转移了陶新的注意力,她不再哭了,脸上渐渐有了笑容,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都被赶走了。几套试题做下来,已是晚上,陶新的每一份成绩都在65分以上,这使她的情绪大为好转。周凤珍和宋建婷又到餐厅给她定做了病号饭,她打起精神吃下了一个馒头,又服了药,然后大家早早就熄灯休息了。
上午8时30分,姐妹们开始了第一场考试。11时30分考试结束,陶新向大家报喜:考得不错,至少能拿60分!姐妹们手舞足蹈,向陶新表示祝贺;更令大家高兴的是,到了晚上,陶新的体温已接近正常,身体大有好转!
为时3天的考试结束了,姐妹们一起估估分,都觉得可以过线。在经历了两个月的苦苦等待之后,2000年3月下旬,研究生考试揭榜,七姐妹的成绩都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分数线320分!4月,分赴所报的学校面试。7月,姐妹们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最近,笔者专程赶往山东莱阳农学院探秘,正巧中央电视台已经先期到达,“七朵金花”已被学校从农村老家电报召回,笔者趁机进行了集中采访。“七朵金花”录取学校分别为:周凤珍,华南农业大学;王启凤,南京农学院;陶新,浙江大学;呼红梅,云南农业大学;宋建婷,南京农学院;李靖,南京农学院;孙洪新,河北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该学院学习风气浓厚,今年1168名毕业生中有184名考上了研究生,考取率达到24%,远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A类大学15%的考研率。同一宿舍的学生100%考取,在校史上还是第一次。
9月3日,省城济南南郊宾馆的会议室里,七姐妹背着行囊又聚到了一起。这天上午,华夏银行济南分行请来了团省委的领导,宣布设立5万元的“华夏银行爱心优秀特困生助学金”。助学金交由山东省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负责管理实施,专门用于资助周凤珍等7位同学读研,每年每人资助2000元。团省委有关领导当场发给“七朵金花”每人2000元现金,即第一年的助学金。
9月5日,七姐妹从济南出发,踏上了异地求学的行程。李靖、王启凤、宋建婷报考的是同一学校,3人同行。临别时,七姐妹互相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
(摘自《新民晚报》孔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