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海报新闻:国庆节回家掰玉米的小伙,为什么火?

时间:2025-10-13 来源:海报新闻

国庆假期结束后,一位名叫孟成的大学生火了。这位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的大一男生,在国庆8天假期里有7天时间蹲在玉米地收玉米,并通过直播与网友交流劳动经历以及上大学的收获和感受。经过人民日报官微、新华社官微、央视新闻官微等一批主流媒体的转发报道,这个穿军训服、戴黑框眼镜、笑起来有几分羞涩的男生,以及他那几句“我是农村的孩子,我的根在农村”“我多干一点,父母就少干一点”“我多弯一次腰,父母就少吃一点苦”,获得了全网广泛好评。网友们花式点赞中,几个关键词集中出现,那就是“懂事”“担当”“乐观”“接地气”。

事实上,不光孟成,还有不少年轻人在这个假期都选择了回家“干活儿”。干自家农活儿本属寻常,“孟成们”为什么会引发热议?可以从网友评价最多的这些词语来尝试分析。

“懂事”,就是能够体察他人处境、理解他人感受、并据此做出恰当、得体的行为的能力。当我们评价一个年轻人“懂事”时,往往代表着他能共情、肯换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难处,这种为人处事的分寸感,能让他人感受到尊重,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润滑剂。一方面是爸爸妈妈想利用假期多卖点水果、多挣点钱,另一方面是天气不好,地里玉米亟待收获,怎么办?谁来看?“那我干。”“我多干一点,父母就少干一点。”这份懂事的背后,是对父母的体谅、对粮食的珍视,是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最本真的三农情怀。

“担当”,就是主动扛起责任、处理问题,并在困境和压力面前保持定力、坚持到底。一个人往往是因为心里有责,才能眼里有活,因此“担当”是一种积极的责任承担。同时,如果只是完成一般事务,人们往往不会使用“担当”来形容;只有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才可能使用该词。而所谓有难度,常意味着事情可能过程不易、进展不顺,甚至遭遇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会躲闪、推诿或者撂挑子。因此,“担当”往往包含着“坚韧”的品质。对一个刚刚升入大学还不到一个月的学生来说,八天假期即使走亲访友、同学聚会,甚至逛街追剧打游戏,在家多休息,也完全可以理解。这样的对比下,孟成的担当,虽不是保家卫国的大担当,却正契合了人们对当代青年责任感的期待。

“乐观”,就是对未来抱有积极期待,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是一种能够带来希望和行动的力量。当一个人保持客观,一方面能够在黑暗中继续前进,另一方面还能够体会到奋斗过程中的幸福感。即使面临巨大挑战,也能凭借这种积极心理力量的支撑,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孟成的乐观在他连续的直播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网友们经常在评论区询问“累吗?”但他每次回答基本上都是“累呀,当然累啊,那也得干啊”,感受劳动之辛苦、接受劳动之磨砺,这样的年轻人,充满了蓬勃朝气。

“接地气”在本质上是一种向下扎根、积极实践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体现为不脱离实际、不矫揉造作、充满烟火气与真实感的状态。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接地气”,往往是说他不故意美化生活、刻意包装自己,而是非常本真地融入现实生活,和泥土打交道、和庄稼去亲近。同时,“接地气”的人往往作风朴实、语言诚恳、行为坦率,因此让人感觉到非常亲切。

懂事是认知基础,是理解他人情感、感知他人处境的内在品质。担当是行动支撑,是在感知到他人及情景需求后的主动承担。乐观是精神引擎,是在行动中不惧困难、不畏艰难的积极能量。接地气是实践土壤,让懂事的修养、担当的勇气和乐观的能量落到了实处。

面对未来,选择在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求学的孟成,希望将来能用信息技术助力农业发展,让父母和更多农民都能解放双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双曾掰玉米掰到手指发红的年轻的手,定能用自己的方式将对务农劳作的切身感受、对农业农村的认知理解与期待,转化为具体实践,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相关链接:https://w.dzwww.com/p/p5ArmDeIPG2.html

作者:周维维 编辑:网站责编:牛乐耕 审签:单蕴菁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