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名优特”农产品两会上引热议 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出意见建议
近年来,青岛市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乡村振兴工作。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擘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刚刚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2年青岛市要重点做好10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聚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4月15日下午,出席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各代表团开始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在莱西代表团,代表们就如何推动乡村振兴、让莱西的特色农产品打响品牌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也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出建议意见。
市政协委员,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李中华
一直以来,乡村振兴都是两会的“热词”,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市政协委员,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李中华今年带来的提案是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做出“青岛贡献”,提出我市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乡村振兴的构思与设计匠心不足,“青岛模式”和“青岛贡献”的发展定位尚未充分彰显和明确,与同类城市有同质化倾向;“农业互联网”建设与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未能与“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目标相匹配,农业智慧平台、数字平台与现代农业发展融合度不高;青岛农业未能有效融入和引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缺乏支撑国际话语权的乡村振兴文化、科技、学术和产业平台等等,必须要加以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
为此,李中华建议要加快推进我市乡村振兴的“特色化”,因地制宜构建乡村振兴“青岛模式”的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展政策支持、学术研讨、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产业升级等工作。同时,要着力打造我市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应借助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东风,积极探索建设国际农业互联网之城。李中华还建议,要率先践行我市乡村振兴的“融合化”,探索实现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有机衔接,进一步推进一二三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发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带动和助力作用,尽快把工业设备、技术应用、“四新”经济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与乡村发展上来。李中华介绍,面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我市集“儒风、道骨、海韵、农心”于一体的“四型乡村”名片,携手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加快建设国际乡村振兴研究院、国际数字农业生命谷和东亚智慧农业产业园,持续加深与日韩农业经贸文旅的合作往来和乡村振兴产业、组织、人才与技术交流,要加快把我市打造为国际知名的“海陆两栖型”乡村养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