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央视网:科技创新做支撑 昔日盐碱滩成“大粮仓”

时间:2016-01-08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讯(记者 李文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由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4省(市)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去年,山东省把实施“渤海粮仓”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在刚刚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又明确提出加快实施进程。依托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盐碱地也能变成丰产田。在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渤海粮仓”示范面积已由2012年的1027亩发展到2015年的34.5万亩,成为山东面积最大、增长最快的区域。

科技攻坚 碱地也丰产

“冬天白茫茫,春天水汪汪,夏天苗发黄,秋天见草不见粮。”东营市有广袤的盐碱区,2012年未利用宜农荒碱地达224万亩,中低产田200多万亩。怎样破解盐碱地上种粮的难题?

今年69岁的农艺师张成喜和盐碱地打了几十年交道,他说以前这里就是山东的“北大荒”,种啥啥不长,要让盐碱地变粮仓,一是土壤改良,二是良种培育,“渤海粮仓”战略的实施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为改变盐碱地低产低效,东营与省内外多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合作,重点建设了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海岸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山东省农科院博士科研工作站、山东种业集团东营育种基地、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等13个创新平台,进行多项技术攻关。东营市科技局副局长宋建业介绍说,目前已实现盐碱地暗管灌排模式转换、耐盐作物品种选育、高抗逆肥料研制、水稻工厂化育苗以及稻鸭稻鳅混养等五大技术突破。暗管排灌高效改良技术,节水节地率均超过20%以上;高抗逆肥料研制技术,通过激发作物自身多重抗性和增加土壤多种有机质,小麦增产效果达到11.19%,水稻增产达到15.9%;智能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土地节水率达70%,土地利用率提高10%。

在耐盐作物品种选育上,东营市先后引入75个水稻、32个小麦和40个玉米试验品种进行试验,再选出适宜性作物品种。经专家实打测产,今年,小麦品种“青麦6”最高单产达到547.8公斤,再次创造全省单产最高纪录,玉米品种“鲁单9066”在中度盐碱地最高单产达到683.3公斤。

丰产增收 农民笑开颜

“以前盐碱地最多只能种棉花,那时候看棉花的行情好,这里地多又便宜,之前几年也挣了些钱。但这两年不行了,棉花价格低,人工、化肥、种子都涨价,一年下来很辛苦还得赔钱。”53岁的戚哲远并不是东营当地人,2002年从沾化来到渤海农场租地种棉花,这几年棉花市场的疲软让他一筹莫展。

从前年开始,戚哲远看到一些老乡跟当地的汇邦农业公司合作,把棉田改成粮田,他也心动了。2015年,戚哲远从汇邦农业流转了500多亩地,种了小麦和玉米。尽管缺少种植经验,但汇邦农业不仅提供良种,还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测土配方,科学管理,第一年小麦就达到了亩产过千斤,加上玉米,今年收入30多万。尝到甜头的戚哲远脸上笑开了花,准备一心一意弃棉种粮。

盐碱地改良,让农民大大受益,很多农户逐渐改变种棉模式,在重度盐碱地上种水稻,中轻度盐碱地上种小麦、玉米等旱粮。位于垦利县永安镇的“渤海粮仓”万亩核心示范基地,项目总面积1.2万亩,涉及附近二十八村、二十师村、前七村等7个村庄的土地,通过平整土地、建设水源地、配套灌排设施和建设生态林,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的高产高效农田,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二十八村党支部书记马广华同时也是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他告诉记者:“以公司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大规模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有利于技术推广。原来村里60%的土地不能耕种,40%的土地利用率很低,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以后,经过配套整理,荒地改成了稻田。现在年轻人大多选择去企业打工,年纪大、有种植经验的人则留在项目区内的农业公司打工,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把地交给会种地、懂管理、懂技术的公司,大家也跟着受益。

优化升级 建现代农业

建设“渤海粮仓”,实现种粮增收,不只要能种地,还要种好地。东营市坚持以“高效、生态、规模、创新”为主题,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

大数据为东营规模化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持。被广泛应用的物联网数据采集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土壤墒情精细划块,通过对土壤、苗情、地下水、气象等20多种粮食生产关键因素数据的动态监测、即时分析,得出最优生产条件组合,进行精细化调控和管理,形成了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发展模式。

因地制宜,东营市不断创新复合种养模式。试验成功的稻麦轮作,稻鸭、稻虾鳖等稻田混养模式,每亩纯收入分别达到1376元、3539元、5000元,分别是普通稻田的1.6倍、3.9倍、5.5倍。突出节本增效,探索创新农业种植技术,像水稻“盘育机插”,实现工厂化育秧与机械化插秧的成套技术创新,每亩可增产水稻220斤,节约插秧成本180元。

渤海粮仓专家组成员张立宾介绍说,在盐碱地上探索适宜品种和技术的应用推广,东营采取了核心区与示范区联建、规模经营与订单农业模式并举的办法,目前,全市建成核心区3个(一邦公司建设的万亩水稻种植核心区、汇邦公司建设的万亩旱粮种植核心区,鑫源、一邦公司共建的万亩作物良种繁育核心区),总面积3.2万亩,带动发展示范区已有42个,总面积达到31.3万亩。

“2013年4月9日,国家‘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在东营正式启动,今年全市‘渤海粮仓’粮食总产达到2.4亿斤,同比增加1.8亿斤,示范面积达到34.5万亩,计划到2020年建成核心区6万亩,示范区50万亩,争取让‘渤海粮仓’给老百姓带来更大的实惠。”东营市科技局局长李寿凯表示。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